• 59阅读
  • 0回复

黑浙粮食 产销合作优势互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8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黑浙粮食 产销合作优势互补
本报记者 蒋升阳
  黑龙江是粮食主产区,浙江是粮食主销区;黑龙江看好浙江的粮食市场,浙江盯紧黑龙江的优质粮源。今年11月16日,浙江经贸代表团访问黑龙江,两省共有百余家企业进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38份,项目包括粮食购销,合作开发生产收购基地,建立加工基地等。两省政府签署关于建立粮食购销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确定3至5年内每年从黑龙江向浙江运销粮食250万吨。黑浙粮食合作向纵深发展……
  产地与市场联姻
  黑浙两省的粮食合作起步于2000年。到今年10月,黑龙江已累计向浙江等地销售粮食50亿公斤,既保证了黑龙江的粮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也为浙江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当时,黑龙江粮食连年购大于销,收储矛盾突出,财政补贴压力逐年加重,农民抱怨卖粮难。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与沿海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并将首选合作伙伴确定为在粮食购销上互补性很强的浙江省。2000年8月,两省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两省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的协议》,确定了“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互相保证,同等条件优先”的合作原则。
  黑龙江粮食企业在杭州、宁波、温州相继建成了3个粮食储销基地,加上今年底将投产的绍兴储销基地,将形成水稻年加工能力2亿公斤。黑龙江省政府从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中拿出720万元,由省粮食集团、农垦总局分别在营口鲅鱼圈、温州市建了4栋储备库,以保证企业在浙江储加销基地的粮源。浙江省及各地政府则对黑龙江企业建设粮食储销基地无偿提供厂房、仓库,对移储的粮食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浙江客商在黑龙江创办大米加工厂和粮食生产基地。
  今年非典时期,浙江出现了短暂的抢购粮食风潮。关键时刻,黑龙江在浙江的3个粮食储销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粮,对稳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黑浙两省政府倾力扶持粮食合作获得的回报。
  农民和企业双赢
  黑浙两省的粮食合作拓宽了黑龙江粮食的销售渠道。数百万黑土地上的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受益的还有两省的粮食企业。
  近来接连不断的好消息使黑龙江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昶心情格外舒畅。他对记者说:“在11月16日与浙江企业的洽谈中,我们连获大订单。除杭州、宁波两个储销基地纳入地方储备粮计划的10万吨外,又单独与宁波、杭州、绍兴签订了代收代储5万吨粮食的协议。”黑龙江米业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龙头企业,拥有18条大米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00万吨。作为最先进入浙江搞储销基地的企业,它在两省粮食合作中占有的市场份额最多,收益也最大。
  目前,黑浙两省的合作又有了一些新规定。如,浙江粮食部门每年向黑龙江省采购粮食50万吨,用于各级储备粮的转换和安排市场供应,黑龙江省要在粮源安排、运输计划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黑龙江支持浙江企业到黑龙江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粮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