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欧洲反战的政治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18
第9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欧洲反战的政治文化
  郑园园
  法国总统希拉克日前亮出反战底牌,表示不惜使用否决权阻止对伊动武后,国外有媒体将这个举动同1966年戴高乐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相比,认为希拉克摆出了戴高乐式的反美姿态,回应了历史的呼唤。
  希拉克何以成为反战派旗手?法国何以成为主和派的中坚力量?舆论偏重从经济、内政、战略等利益的角度分析。从经济方面看,认为法国在伊拉克有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拉克积欠法国七八十亿美元的债务,法国有百多家企业在伊拉克投资,法国向中东国家出售军火的获利也十分可观;从内政方面看,法国600万移民多数来自伊斯兰国家,法国若站在主战派一边,势必引起内政上的麻烦,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此之谓也;从战略利益方面看,法国欲通过高举反战大旗重振雄风。“欧洲雄心”是它永难释怀的“光荣与梦想”;阻止美国独大独霸,进而为法国及欧盟在21世纪世界大棋局中争得应有的位置,则是法国想要承担的国际责任。
  以上分析都很在理。然而,观察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反战立场,分析欧洲主和派的思想脉络,我们还不能忽视欧洲政治文化这个大背景,这是另一种利益考量。战后在欧洲大地上发育成长的妥协精神、和平主义、合作主义可以认为是欧洲政治文化的特征。而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催生这种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洲大一统,要求成员国在合作领域让与部分主权,国家权力与欧盟权力始终是一对矛盾。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各民族国家,割舍主权,势必带来剜心般的痛苦。从关税同盟起步,进而发展到外交、军事、司法、货币等领域,一体化每推进一步,主权就得让出一点。其间经历的曲折,恐怕几本大书也难以写尽。上个世纪60年代,由农业补贴政策引发的“空椅子危机”;90年代因批准《马约》引发的大辩论和公民投票,都是例证。我们对欧盟内部的争吵已经习以为常,争吵才开始,我们就能预知结果,那就是妥协。的确,一体化进程培育出一种具有欧洲特色的政治文化——妥协文化和合作主义。遇事磋商,定期会晤已经制度化;兼顾各方利益,协调矛盾,已经成为共识。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了首脑会议上这样的一幕:快要闹崩的时候,首脑们通宵达旦地开会,你让一点,我退半步,就有了柳暗花明,就有了握手言和。欧盟成立至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但见妥协精神、合作主义蓬勃发展,它成为谈判桌上的“天条”,也成为一种新的欧洲精神。
  早在1979年,当时的法国总理巴尔就看到这个良好的趋势。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欧共体经验中最积极的方面是,我们这些国家学会了在一起生活。”他还说:“从成员国的部长,到农场主、企业家,开始一起谈话,设法解决他们的危机,这就是欧共体经受了危机而始终没有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半个世纪来,不仅法德这两个“世仇”国家实现了谅解与合作,而且成员国之间小小的武装冲突也没有发生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妥协文化是一种和平与合作的精神。
  而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的美国,其发展路向与欧洲很不相同。欧洲的政治文化要求它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多边主义,倡导多极格局,而独强超霸的地位,使美国的帝国心态膨胀,美国利益至上,国家安全利益至上导致它采取单边主义和非黑即白的简单主义。近些年,在战略防御导弹问题、执行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美欧矛盾激化。“邪恶轴心”论、“先发制人”战略出台后,欧洲哗然,口诛笔伐。在美国看来,欧洲真是碍手碍脚了。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脱口而出的“老欧洲”表明,昔日帮助美国“打天下”的老盟友不再重要。美欧这对同根同源,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亲兄弟,由于发展路向不一样,或许走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岔口上。所以,当美国在海湾布兵,扬言没有安理会授权也可对伊动武时,欧洲愤怒了。不仅在法国和德国,而且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反战示威浪潮汹涌。面对良知与道义的呼声,任何一位决策者都得三思。君不见,英伦三岛,布莱尔遭遇内阁危机;海峡对面,希拉克人气高涨。
  这是决策者面临的又一种利害权衡——谁也不能拂逆民意,谁也不能背离他身处的政治生态环境,不能跳出他浸淫其间的政治文化。伊拉克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给世界上了一堂比较政治文化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