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四万桃花鱼“移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7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四万桃花鱼“移民”
  今年3月,4万余条桃花鱼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安全迁移到湖北省秭归县永乐、黄家淌水库及茅坪风景区。至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桃花鱼实施“移民”抢救的行动基本完成。桃花鱼学名桃花水母,呈扇状,扇径仅1至2厘米,身如伞,晶莹剔透,每年春上,当江上桃花盛开季节,水下便如桃瓣飘落。专家介绍说,桃花水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被列入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可以说,桃花水母的安全“移民”,对科学研究、对保存珍贵物种、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影响区还有中华鲟等数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近年来,三峡建委组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影响区的水生生物进行了严密的监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珍稀水生生物。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在大海里成长10多年之后,再洄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生儿育女”。监测表明,三峡工程不存在影响中华鲟洄游通道的问题。早在1981年1月葛洲坝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后,就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进入金沙江的洄游通道。为了保护中华鲟,国家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中华鲟获得成功,每年将幼体中华鲟放流长江。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中华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3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已达500多万尾。
  自1982年开始,科研人员观察到,中华鲟已经在湖北宜昌市下游15公里江段范围内选择新的自然繁殖场。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枢纽建坝前水平。1995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洄游鱼类研究中心合作,经过8年努力,采用先进的仪器对中华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目前长江中华鲟天然产卵场在葛洲坝下约5公里的江段内,具体位置在葛洲坝电厂至宜昌长江大桥,产卵场有效面积约1.5平方公里。研究还总结了产卵场的底质条件、河床结构、水文水温条件等对产卵的影响。这些成果对中华鲟的保护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