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永远是“起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7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永远是“起点”
李教
  关注三峡生态环境的人们最近听到不少好消息。
  这些消息,让人想起十几年来专注于三峡事业的一位著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关于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是的,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使得中华民族把一个壮丽的世纪梦想变为现实。当三峡工程所带来的水电能量足以照亮半个中国时,当蓄水再造的“黄金水道”能带来六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当千年洪灾成为过去的历史,沿线库区获得未来的机遇时,人们却还在追问:三峡工程还改变了什么?如何才能让它继续成为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地呢?要怎样努力,才能获得一个让今人和后人都满意的结果?
  从论证之初,到开始蓄水,从拉闸合龙,到运转应用,人们对于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追问一直没有结束,相反关注程度日渐加深,涉及话题愈发细致。大的如在工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小的到如何为树安个新家,如何为鱼找到归宿。发出这些追问的,有政府部门、有专家学者、有各级干部、有普通民众。
  这样的追问向我们传递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我们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二是广大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面对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举起“经济效益”一杆标尺,而是反反复复、谨谨慎慎地计算着环境的代价,生态的付出。
  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一百多个有资质的机构,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形成了几千万字的研究报告。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我国政府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国家投资建设了世界大型水利工程中独一无二的大型综合监测系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课题是不会完结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丽的三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要为此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