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农业部日前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的十一种优势农产品,并规划了三十五个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0
第12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农业部日前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的十一种优势农产品,并规划了三十五个优势产区——
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
骁骏
  农业部日前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11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个优势产区,以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这些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对带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有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和条件。比如,我国的高油大豆这几年进口数量增多,实际上我国东北地区发展高油大豆的自然资源很好,有不少含油率与国外相当的品种。去年东北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示范区平均亩产174公斤,高于美国大豆的单产水平;含油率提高1到1.5个百分点;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价格开始回升。去年的大豆进口量开始减少了,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近几年,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小而全、大而全”和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把由过去主要抓产品和产业发展为主,转向在继续抓产品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重点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结构雷同的问题,有利于发挥各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格局,也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参与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农民收入增幅放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主产区受国际市场冲击最大。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增加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通过优势区域布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
  从国际上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些有竞争力和国际知名的产业带,如其玉米生产带,产量占全国的45%,小麦生产带,产量占全国的50%,大豆生产带,产量占全国的60%。法国形成了世界知名的葡萄优势产区。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走向农业现代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