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扶贫助学老兵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1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扶贫助学老兵情
  新华社记者 张宝印 本报记者 王淑军
  黑龙江省军区哈尔滨第一干休所的老红军、老干部们热心扶贫,慷慨助学,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单位”。
  让贫困村富起来
  哈尔滨市南岗区前兴隆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如今的前兴隆村真正“兴隆”了,全村524户家家盖了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
  1991年5月,“红军干休所”的老干部们来到前兴隆村搞社会调查,看到不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心里深感不安。回所后,老干部们决定与前兴隆村定点挂钩,扶贫助贫,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尽一份心意。此后,从制定《前兴隆村奔小康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到建立科技学习室和聘请农业专家当技术顾问等,老干部们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
  他们对村里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村民王子玉身有残疾,不能下地干活。老干部们给他送去了禽类饲养书籍,帮助他从饲养20只雏鸡开始,发展到饲养1万多只鸡的专业户,年收入2万多元。村民赵家丰因给妻子治病,欠款2万多元,对生活失去信心。每年农忙,1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都来到村里,帮助赵家耕种、收割。如今,赵家不但还清欠款,还盖起3间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前兴隆村紧靠哈尔滨市,老干部积极为村里和哈尔滨市牵线搭桥,发展村办企业。1995年,老干部们请来专家,帮助村里建起100座塑料蔬菜大棚,土地年产值比往年增加200多万元。
  让孩子们有学上
  呼兰县李家村小学的校园里,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呼兰县八一希望小学”,碑后的铭文记述着“红军干休所”救助失学儿童的事迹。
  1996年初,经黑龙江省教委联系,“红军干休所”与地处偏远的李家乡结对助学。当时,贫困村李家村小学的校舍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和数九隆冬,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了孩子,再难也要重建校舍。”老干部们纷纷慷慨解囊,加上干休所的捐款,很快凑齐了建校舍的资金。这年8月25日,6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新校舍落成。老干部们为了让孩子们扩大视野,又集资购买了500多册图书。剪彩仪式那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却有上千名村民自发来到学校。干休所不久又为“八一希望小学”送去7台电脑,使这所小学成为全县唯一有电化教室的农村小学。
  这些年来,老干部们与35名小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帮助120多名辍学孩子重新走进学堂。
  在助学中,老干部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干休所第一次组织老干部去看望孩子时,红军老战士王义春因患重感冒没能参加,就让老伴带上钱物代表他去看结对的孩子杨雪亭。他身体康复后,又专程去学校为小雪亭送学习用品。2001年12月24日,重病缠身的老红军贺福才刚从昏迷中醒来,就对家人说:“要过年了,给孩子捎点钱去吧!”助学对子不会想到,当接到老红军爷爷给的钱时,老人已经病逝了。
  不图回报做实事
  1996年夏季的一天,干休所几名领导陪老干部去“八一希望小学”看望助学对子,杨林乡被救助的3名小学生的家长听说此事,特意从自家的菜园子里挖了土豆、摘了豆角,赶到李家村,找到干休所政委说:“这些菜是没上化肥的,给老首长们带回去尝尝。”政委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所党委会上,4名老干部党委委员对干休所政委提出批评:“加强党风建设,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为群众做了一点好事,是每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咋能接受群众的东西要回报呢?”
  于是,所党委专门制定了扶贫助学纪律,全体人员自觉遵守,再没人收过群众的一棵葱、一个鸡蛋。当干休所把前兴隆村的高福常、赵桂华、高福森等几家贫困户,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后,老干部们每次参加扶贫劳动,都发扬红军“自带干粮去下乡”的优良传统,自带工具、盒饭,生怕给群众添麻烦。
  “愿为打江山流血,乐为建江山流汗”。“红军干休所”的老干部们以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声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