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今天,如何看民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1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他们是谁?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俗称民工。从“盲流”、“打工仔”到“农民工”,称谓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从拖欠、克扣工资,延长工时到就业歧视,他们又是权益极易受到侵害的社会群体。
  1.2亿农民工,八成是青年。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赵勇委员代表共青团中央作了题为《用好进城务工青年人力资源》的大会发言,引出一个话题——
  今天,如何看民工
  本报记者 胡果
  是财富,不是包袱
  眼下正值大批农民工返城之际,一些地方设置不合理“门槛”限制使用农民工的消息屡见报端,包括就业公平在内的农民工维权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热点。
  事实上,以进城务工青年为主体的农民工遭遇的不公平远不止就业歧视。团中央权益部“进城务工青年咨询热线”接听的电话中,70%与进城务工青年权益受侵犯有关,居前四位的是拖欠、克扣工资,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作时间长,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赔偿。
  这个承受着诸多不公待遇的群体,正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生力军。广东是进城务工青年最多的省份,广东省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近2670万,85%是青年。过去几年来,进城务工青年对广东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5%以上!温州98%为民营企业,其中90%的员工是外来务工青年。他们,托起了一座活力四溢的温州。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今后每年将有1300万农民进入城市。有关专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这些涌入城市的流动大军,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而是城市进步的同行者;不是包袱与累赘,而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
  要管理,更要服务
  1.2亿流动大军,考验着城市管理,也呼唤着观念转变。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投资1.2亿元兴建的员工大厦,聚集着6000余名来自开发区各企业的进城务工青年。他们有自己的团支部,有自己的乒乓球室、卡拉OK厅、图书阅览室,有自编的《金雁报》,自办的金雁艺术团。他们中,有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的参加了自学考试,有的成为广州市“十佳百优”外来务工青年。
  由“堵”到“疏”,寓管理于服务,令许多城市头疼的“出租屋”现象在这里销声匿迹。从“候鸟”变“金雁”,漂泊无依的外乡青年在这里安然栖息,舒心生活。
  更深层次的服务,还在于营造一种公平的环境,平等的机遇。
  “本地青年外地青年都是有为青年,第一故乡第二故乡同为创业之乡。”这是北京建工系统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近年来,北京建筑业各用工单位全力实施“五个一样”,即对外来施工人员“思想上一样教育,施工上一样要求,生活上一样关心,报酬上一样合理,行政上一样管理”,数十名优秀的外来施工人员,作为北京市建筑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代表到国外学习深造;200多支外来施工队伍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成为建设首都的生力军。
  求公平,也促进步
  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态,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需求,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推出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三送一助”等活动,在维护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同时,格外关注他们的全面进步。
  “千校百万”培训计划针对的是进城务工青年素质的提高。团中央的一项调查显示,进城务工青年中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只有65%,而在务工地接受培训的还不到10%。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的要求,就必须提高进城务工青年自身素质,提升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从1997年到2002年,全国各地共建立3200多家培训学校、站点,2800多万进城务工青年接受了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
  “打工文化”培育计划则瞄准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调查显示,在进城务工青年中有较多业余时间的约占41.9%。业余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成为他们走入城市的烦忧之一。拥有500万进城务工青年的广东东莞,以打造现代文化新城为统揽,广泛开展“学业、敬业、创业”教育和“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教育。进城务工青年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文化,他们顽强的生存意识、强烈的创业冲动、不屈的拼搏精神,又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精神的生动组成。着眼于人的全面进步,一个新型的民工群像正在自我雕塑中悄然挺拔。(附图片)
压题照片:湖北省麻城市农民在村口等待接送他们的打工专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