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气候:环境变化的杠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1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

  气候:环境变化的杠杆
  丁一汇
  ●近百年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
●气候变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负面为主
●将改变植被组成,湖泊水位下降,海平面升高,干旱沙漠化加速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气候变迁过去曾是沧海桑田的重要成因,现在仍然是导致环境变化的灵敏杠杆。
  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近百年我国气候亦在变暖,气温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暖冬。降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去冬今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也普遍偏高,其中北方偏高2℃—4℃。2001—2002年的冬季为近4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第一个为1998—1999年冬季)。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并且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和3%)外,其它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冰川和冻土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
  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明显抬升。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丁一汇,1938年10月出生,曾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自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