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天气预报如何“变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1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天气预报如何“变脸”
  段旭
  3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改版了。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的秦祥士主任告诉记者,这次改版是199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此次改版最重要的变化是全国和城市天气形势预报的时效由48小时延长到72小时;提高了各地对灾害性天气的反应能力;此外,预报地区由6个细分至9个,预报显示时间延长,改变了过去容易错过的状况。
两次改版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于1981年正式推出,起初由电视台负责制作。由于当时电视技术不够发达,全国天气形势图、卫星云图等生动的图像信息只在遭遇重大灾害性天气情况时才提供给观众。
  1986年,国家气象中心全面建立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包括计算机制作、视频动画处理、录制和口播配音。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自此由气象部门制作,电视台只负责播出。
  1993年,天气预报由配音播讲改为主持人播讲,更加贴近观众。这次改版以后,全国天气形势预报的时效由以往的24小时增加到48小时。其后约10年时间里,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湿度、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形式也更新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频次、改进节目内容、延长预报时效的指示精神,今年天气预报再度“变脸”,成为观众看到的新面孔。
技术支持
国家气象中心是亚洲区域气象中心和全球气象通信网的亚洲通信枢纽,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数字天气预报制作等系统。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数值预报结果,加上卫星、雷达实时监察所得资料,以及各地加密观察资料和常规观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预报结果。
  中国气象局计算数值天气预报使用的是运算速度达3840亿次/秒的“神威”计算机,今年还将配置运算速度更高的进口巨型计算机,加强数值预报。
  目前全国正在布设新一代雷达监测网,并在全国设立自动气象站,以提供更精确的天气数据。中国还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运用极轨气象卫星和同步气象卫星的国家,并计划研制、发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加强天气预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未来预报
中国气象局对天气预报提出“精细化”的要求:一方面要“长”,即延长预报时效——此次改版已有突出体现;另一方面要“短”,即将预报细致到更短的时段——从天气预报中不仅能获知明天会不会下雨,还可获知具体在何时下雨。
  据悉,中国气象局正积极筹办一个中国气象专业频道。该频道推出后,气象节目时效更长,内容包含全国和全世界天气预报、气象新闻、气象科普知识、历史上的重大气象事件等,还会就气象与农业、气象与交通、气象与旅游等热点制作专门的节目,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大方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