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日中一定要友好——记马场惠峰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1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春秋

  日中一定要友好
——记马场惠峰先生
曾文彬
  马场惠峰先生是日本长崎的著名书画家,我是在1996年春天到长崎任职后认识他的。经过多年的交往,我对他有了较深的了解。他对中国的深情,对中国文化的钟爱,对“日中一定要友好”的执著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马场先生生于1927年。10岁那年日本军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那时,他的父亲以烧窑为生,从心底里反对那场战争,一再教育他说,日中相邻,是兄弟,要友好,不能打仗。自那时起,“日中一定要友好”就铭刻在他心中,并成为他人生的理念。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苦练汉字书法。报考大学时,为了不上战场,他决定学医,直至日本投降后才中途改学他喜爱的文学。他被中国文学深深地吸引,尤其喜欢唐诗、宋词,并且能背诵不少名篇。此时,他开始模仿写作中国诗词,到大学毕业时,他的写作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1977年10月,马场先生首次访华,由此开启了他文学创作、开展日中友好活动的新天地。他每年都要来华多次,现已累计上百次之多。他不止一次地说,只要一踏上中国土地,就感到豁然开朗,精力充沛,灵感涌现,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并因此写下很多中国诗词、日本和歌和游记。此外,他还利用访华之际收集各地的文物、字画、文房四宝、工艺品等,现有藏品已达千件以上。他非常喜爱这些宝贝,认为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但如何使别人也能欣赏到呢?他开始苦苦思索。
  1989年是马场先生最得意、最高兴的一年。这一年,经过多方努力,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长崎县大村市建起了一座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日中文化资料馆”,专门展示他收藏的中国宝贝和他本人的作品。1996年秋,我曾应邀前往参观。进入该馆,就如同到了一个小型的中国博物馆,充满了中国特色。馆内有一个大教室,这是马场先生教授书法的地方。他每年都要开办三四期书法班,他的弟子遍布全日本,现已达到六七百人。正如马场先生所说,他们都用日中共同的文化基础——书法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日中友好的共同心声。
  去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马场先生为了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于7月30日至8月4日在长崎县立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个人书法展。展出的作品既有书法,又有绘画,既有汉诗,又有和歌,内容丰富多彩,数量达千件以上。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他用汉诗搭砌、点缀而成的纪念宝塔,构思新颖,内容深刻,令人赞不绝口。书法展充分显示了他对日中友好所寄予的深情。
  去年8月,正值马场先生夫妇金婚纪念,他特意选择中国杭州作为他们度过这一美好时光的理想场所。那天,两位老人身着唐装漫步在西子湖畔,一面欣赏着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一面体味着人生真谛。马场先生认为物质文明是重要的,但道德、文化、精神也同样重要。相比之下,他更重视后者。而中国在世界上是文化、道德、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因而他热爱中国,愿意同中国人交朋友。正因为如此,他在这次访问杭州时,决定捐助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在杭州郊外的山村修建一所希望小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
  为实现日中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马场先生每次访华都要带长子马场清治同行,让他对中国了解得更多一些,以培养他对中国的感情。去年他的长孙考大学时,又让他报考中国文学专业,希望长孙也能继承他的事业。
  现已75岁高龄的马场先生,仍精力充沛地奔走于日中之间,前些时候我在北京又见到了他,他表示要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而不懈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