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龙井问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2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龙井问茶
  李松青
  想不到大名鼎鼎的龙井村居然坐落在繁华喧闹的环湖公路旁。顺着距“龙井寺”不足千米的山路沿阶而下,便来到了古木参天、野趣横生、地处幽静的龙井村。
  首先看到了踞于村头溪桥之上的“过溪亭”。“过溪亭”是一座四角歇山顶单飞檐方亭,清朝时便为“龙井八景”之一。它始建于北宋,又名二老亭。相传北宋年间,杭州知州苏轼,与龙井寺高僧辨才友善。某日向晚,辨才送苏轼回城而谈兴犹甚,不知不觉间送过了寺前的山溪,打破了他自己遵循了几十年的送客不过溪的规矩。待发觉,两人不禁抚掌大笑。苏轼有感于辨才的情谊,赋五言绝句以纪其事,诗中有“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之句。后来人们建亭于溪桥之上,名为“过溪亭”。
  用手捧一捧过溪亭下晶莹清澈的溪水,一股清凉透遍全身。溪水中一束墨绿色的尼龙网中有三四条斤把重的青色鲤鱼在跃动。陪同的龙井村茶农徐身福说,那是刚从溪边的泉水塘中打上来的,午间招待你们这些远道来的客人。
  老徐五十余岁,典型的南方人长相:方脸,瘦躯,中等个头。他祖上从闽北迁来,在龙井村已居住了五代。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徐家兄弟四人均依亭围溪而居。老徐的房子距过溪亭最近,是一座典型的富裕后江浙农村常见的二层小楼。
  老徐谈起龙井茶如数家珍。在他别具特色的堂院里,摆开圆桌,沏上一杯香茶,边品茗,边听老徐细说“龙井”……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古人曰:“龙井茶真品,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过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漫齿颊之间,此无味乃至味也。”据专家考究,龙井茶不仅具有醒目提神,蓄精补气,养肺护肝的作用,而且还有明显的保健和防病功能。
  邻屋徐老大正在炒茶。老大,六十多岁的年纪,矮个,一双细眼透出了精明。他的炒茶屋只有五六平方米,炒茶炉就占了屋子的三分之一。炒炉上放了一个黑黑的大炒锅,炉膛里的火很红,很旺。灼热的铁锅内有大约半斤左右的湿湿的鲜嫩茶叶,被炒的茶叶随着老大手的挤压在不停地上下翻动。
  老大正喝的茶是那种叶大根粗的劣质茶,我问:“老大,干吗不喝点好茶?”
  老大笑了笑:“你没听说过‘卖鱼的吃鱼骨头’吗?茶叶来之不易,舍不得喝好茶呀!”这正是一代传一代茶农的辛勤和节俭。靠着辛勤和节俭的积累,茶农们才渐渐地走向了富裕。
  在老大的指导下,我也坐在炉前试了试炒茶。我用右手轻轻挤压铁锅内的鲜茶叶,在灼烫的锅内均匀地顺时针翻动。炒茶时,手中挤压的茶叶不能太多,太多炒不干;太少了稍不注意就可能把茶叶炒糊。只炒了十多分钟,就感到手烫、臂软、腰累,而且炒糊了好几把。可别小看炒茶这道工序,功夫不浅。
  走出老大的家,我们又拜访了徐家老二、老四的“茶舍”。老四的“茶舍”简陋,老二的“茶舍”环境很美,左有园林般的翠竹拥遮茶馆,右有清水潺潺、鱼儿悠悠的溪流,人气旺盛,宾客满座。
  中午,徐身福的老伴给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老徐在温州工作的儿子也来给我们敬酒。我不无遗憾地问他为何不“子承父业”?徐家儿子腼腆但坚定地说:“社会和时代在发展,走出龙井村是必然。”
  看着徐家的下一代,我感受到了龙井村旺盛的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