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酉阳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2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酉阳小记
贺晓风
我是从酉阳的广场上认识酉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湘黔鄂之行,虽然已到了湖南的桃花源,酉水河与猛洞河交汇处,也就是当年酉阳县治的所在地王村,但终于和今天这个酉阳,这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失之交臂。这次我们是从贵州的铜仁进入酉阳的,汽车经过三省交界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酉阳县委书记唐步新已在此迎候。年轻的唐书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他一路上侃侃而谈,从该县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到近期工作,未来发展,真是如数家珍,头头是道,让人信服而又感动。
  吃过晚饭我们去了广场。原以为不过是散步而已,没料想看到的是如此壮观的跳舞人群。走上广场的高台四面望去,数千人分别围成人数不等的圆圈,翩翩起舞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好像整个酉阳的人都来到这里。笼罩广场的咚咚鼓乐和苍茫的歌声仿佛是来自远古的呼唤,那穿越了几千年的先民的声音,在此回响。整个广场上的人听命于此,起舞,摆手,踏步,再摆手,再踏步,和着音乐的节拍,高昂的男高音,激越的女高音,是这一时刻的精神导引。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历史的画面:一个古老的民族迈着坚实的步伐,历尽沧桑,长途跋涉,一路走来。
  大酉洞是又一处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里有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田间山歌对唱,也有显然经过一定训练的摆手舞表演。与广场上人们的舞姿相比,虽然这儿有表演的性质,但仍使人感到亲近。当地民风淳朴,山川秀丽,随着近年的改革开放,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陪同的当地县委书记,是一个地道的土家人,朴实,年轻,十分能干,会唱许多土家民歌,吃饭中间,常常来上一曲。
  音乐是个奇妙的东西,不管你走到哪里,一首你熟悉的曲子,立刻会把你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音乐是你记忆的航标,它可以使你直达目的地,不需要过渡,不需要准备,一下子唤起你心灵深处的东西。第一次接触土家族的摆手调,我便记住了。这是一种我从未听到过的音乐,它来自民间,来自这个民族的记忆深处,又融入了一些时代流行的东西,同时也保持了粗犷奔放的特点。一种激越的情感,加上那略带沙哑的嗓音,使歌曲苍迈而深沉。舞也编得好,几个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动作:跋山,涉水,垦田,播种,收割。显得轻盈欢快又易学。这是一种心灵的舒展,亦是一种传承,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在这儿得到延续。它回荡在我的胸间,使我看到一个民族的力量,感受坚忍和豪迈。告别的时刻,我很想见一见当地土家族音乐与舞蹈的改编者,我知道,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与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和升华才成为可能。我希望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如愿。
  从酉阳回来,翻阅有关资料,始知酉阳这个被视为边远落后的山区,还是一个不简单的地方。清朝两广总督,军机大臣张之洞的老师冯壶川,即是酉阳小坝乡人。他1792年生于此,曾著《五经集解》,光绪皇帝亲赐“诒经堂”匾额。冯壶川八十寿辰,张之洞上门叩见,并题贺联。酉阳县城东三十多公里,有一小镇叫龙潭古镇,至今还保留当年的风貌,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石板老街。就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国民党元老王勃山,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赵世炎,著名教育家赵君陶,曾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刘仁,还有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都是诞生在这个小镇上。土家族没有文字,但有语言。当地有些民谚很有特点,如:上回当,讨回乖。菩萨的眉毛胡子是人栽的。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半天云装口袋———装风(疯)。至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更是令人神往。希望有机会再到酉阳,好好读读酉阳这本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