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2
第8版(国民经济)
专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今天是第十一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六届“中国水周”开始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未来之水”。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水利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面临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但是,从总体上看,水利工作仍面临长期、严峻的挑战。一是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有大约65%的GDP、42%的人口、30%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分布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受到洪水威胁。目前,我国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还普遍偏低。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四是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中国2001年的水质评价结果,在调查评价的12.1万公里河长中,四类水河长占14.2%,五类或劣五类水河长仍占24.4%。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四大水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对水的认识和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
  近年来,我们总结了历史上长期治水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我国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在治水过程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的综合功能。
  坚持把解决饮水困难、保护国民健康作为大事来抓。在干旱缺水时,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水的管理。
  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坚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城乡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
  三、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主要对策措施
  (一)努力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防洪工作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把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抗旱工作要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全面抗旱转变。
  (二)继续加强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搞好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加强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以灌溉饲草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牧区水利,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在黄土高原区全面推进淤地坝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
  (三)大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行城乡统筹,合理调配,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大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努力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四)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努力建立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
  (五)依法治水、科学治水。以新《水法》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