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到二○○二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二千四百二十三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我国农村尚有缺水人口二千多万—— 饮水解困再加把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2
第8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到二○○二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二千四百二十三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我国农村尚有缺水人口二千多万——
饮水解困再加把力
朱隽
从2000年起实施的全国饮水解困工程,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的饮水困难,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农村饮水困难是多年遗留下来的老问题,而且随着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困难人数也在变化。目前我国农村继续要求饮水解困的人口还有2000多万;同时还有3亿多人无法用上安全的水;全国要求改善饮水条件,发展自来水的人口还有约5亿。为了让这些人能尽快吃上水,吃上安全、方便的水,饮水解困工作应再加把力,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首先,农村饮水工程从属性上讲是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所以,在饮水解困过程中应继续强化政府行为,让各级政府通过政策优惠和技术服务等手段对工程给予扶持。但由于饮水解困工作量大面广,国家不可能完全承包下来,这就需要鼓励农户、经济实体和其它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供水工程。工程的运行管理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有偿供水、按成本收费,政府部门要对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实施监督。
  其次要继续合理安排解困对象,确立工程标准。有些地方在确定解困目标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一味地贪多、急于求成,可由于财力有限,无法保证资金到位,影响了按时兑现承诺。所以当前首先要考虑解决2000多万缺水群众吃上水的问题,下一步再考虑改善供水水质、水量和保证率以及发展自来水的问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一步到位,发展农村自来水;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要尽量为今后的发展做好规划,避免将来大规模的重复投资。
  最后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工程形式。分散的供水工程,尤其是一家一户的小型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是快速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但是小型工程供水保证率低,水质难以保证,人均投资和运行成本高,管理水平低。因此从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考虑,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与村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建设集中连片的供水工程,以降低成本,改善供水条件,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饮水解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逐步地满足人民群众各层次的饮水需要,才能实现农村饮水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