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千年石山披绿装——贵州省关岭县人武部带领民兵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千年石山披绿装
——贵州省关岭县人武部带领民兵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记事
孙海涛 赵丕聪 刘俊 张泗泓
  喀斯特地貌因地表大面积石漠化,而被环境学家称为“地球癌症”。贵州省关岭县人武部带领民兵在喀斯特地貌上植树1500万棵、造林6.3万亩,成活率90%。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创举。
  誓叫荒山变新颜
  关岭县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石漠化占土地总面积82%,森林覆盖率不到1/5,水土流失面积占45%,生态极为恶化。
  2001年,关岭县人武部新一届班子上任不久,部长敖卫、政委卢云华就带人深入山岭沟壑寻求治山之策。有人劝他们:“要是能栽活树,我们早就让石山变绿野了!”还有的说:“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也别瞎折腾啦!”人武部不为所动,组织1500名民兵聚会关索岭,立下铮铮誓言:“正是因为‘死亡地带’栽不活树,所以我们更要栽下去。不叫荒山变新颜决不收兵!”
  贵州的冬季是最好的植树时节,一是树苗处在冬眠期,二是此时土壤水分最丰沛。而去年贵州气候反常,最佳植树期偏偏处在春节期间。人武部干部、民兵从头年腊月十五到第二年正月二十五,整整40天,除了大年三十摸黑下山,初一、初二休息两天,初三又扛着锄头、背着干粮上了山。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句怨言。那一万多亩混交林在汗水的浇灌下,悄悄生根、发芽、抽绿……
  用科学打造“绿色家园”
  关岭县人武部长敖卫忘不了那一幕。他带民兵到“十里无一树”的老虎窝山植树,半路被一位老大爷跪着拦下:“我们几代人都没改变石旮旯面貌,你们就别折腾了,要不然连护山的那点荒草都没有啦!”老大爷不是信不过他们,而是对重建生态失去了信心。他的话时时敲击着人武部“一班人”的心:几代人未竟的事业,要想在我们手中有所建树,光靠热情、力气不行,必须要用科学打造“绿色家园”。
  喀斯特地貌缺水、少土,而水土又是树木赖以生存的基础。为探索“特殊地带”的特殊植树方法,他们请来林业专家授课,以广袤大地为实验场,大胆引进新技术,摸索创新出了“打浆浸苗法”、“营养袋植苗法”、“保湿剂养苗法”等植树新办法,攻克了喀斯特地貌植树水土保持、抗旱等关键性技术难题。几代人让千年石山披绿的梦想,在他们手里渐渐变成现实!
  栽树讲求新苗根茎与土壤平行,以利树苗健康成长。但石漠化地域土薄水少,许多新苗当时栽下去活了,可时间一长还是会枯死。他们琢磨:“既然新苗现时成活率难保证,能不能争取根部发芽率?”经过反复论证,摸索出了深埋新苗主干,以增加、扩大吸水力的“深埋深栽”植树法。这办法很管用,栽植时是“只见石山不见树”,来年却是新芽满地。
  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
  关岭地势陡峭、险峻,人武部一班人深知,要在平均坡度60度左右的山上栽树,自己不走在最前面,民兵们就过不了“险关”!
  每次行动,人武部干部总是第一个攀援在陡峭的石壁上。等保险绳固定好后,其余人员再上去施工。收工,他们走在最后面。为确保造林安全,人武部还制定了心理测试办法,明确规定: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不准到70度陡坡一线。已经栽活的6万多亩林地,有的是他们带领民兵腰拴保险绳悬空完成的。群众称赞说:“这片绿色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植树常常要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几十个点上进行,不说背一兜土、扛一筐肥、运一担物,就是空手行走,也要付出巨大艰辛。因人手有限,山高路陡,人武部干部往往是跑了东边又去西边。一天下来,浑身散了架似的。为了山河披新绿,他们把家安在荒山,把心扎进石缝,两年没有一人休过“囫囵假”。
  关岭县人武部带领民兵在喀斯特地貌植树的创举,不仅推进了我国石漠化治理进程,更使广大特殊地域贫困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县委书记山林介绍说,按可比价估算,他们植的树相当于为当地创造了上亿元产值。日前,关岭人武部被评为“全军造林绿化先进单位”,部长敖卫、政委卢云华双双被评为全国、全军“绿化先进个人”。全军绿化委向全军转发了他们的经验,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等6部委联合向他们颁发“关注森林组织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