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做好气象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纪念2003年世界气象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3
第2版(要闻)
专栏:

  做好气象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纪念2003年世界气象日
  中国气象局局长 秦大河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我们未来的气候”。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然而,气候变暖和气候环境恶化正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200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全球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4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摄氏度到0.8摄氏度,达到了1000年以来的温度最高值。200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地表温度高0.5摄氏度,超过2001年,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个高温年。而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温室效应加剧。世界自然基金不久前发表的《2002年生命地球》报告也表明,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超过了地球承受能力的20%,支持人类生存空间和经济发展的四大生物系统——森林、海洋、耕地与草场、气候继续遭到巨大破坏。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控制,气候变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摄氏度到5.8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国家和岛屿遭受淹没和风暴潮;热带地区降水变多,温度升高,造成疾病流行;干旱使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大洪水,2002年欧洲大洪水,使人类社会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为明显,其中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2002年,全国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高温年;而刚刚过去的冬季成为连续第十七个暖冬,再次为我国气候变暖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我国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全球变暖也会影响我国水循环过程,蒸发可能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
  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气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环境大国,我国政府积极参与了保护气候、保护环境的国际事务。1972年,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出席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并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2002年8月,出席了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提高能效,节约能源,20年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只有4.7%,远远低于9.5%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排放18亿吨二氧化碳。我国还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力争到2005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在2000年基础上再降低20%。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气候工作,保护气候环境,对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水资源调控、能源供求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表明党和国家不仅关心眼前的经济成就,更关心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气象部门是我国气候工作的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服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大力加强现行业务服务的基础上,面向气候系统积极稳妥地拓展气象工作领域,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各类观测台站及卫星、雷达、飞机等多种探测手段,对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立体、动态监测,密切监视气候变化状况;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工作,尤其是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的研究,加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评估能力建设,为我国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活动中维护我国的利益。
  关注人类未来,保护气候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调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精心呵护气候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