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镜头中的黄河人——评摄影集《黄河百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3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镜头中的黄河人
  ——评摄影集《黄河百姓》
  宋汉晓
  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纪实摄影集《黄河百姓》获得了全国第五届书展优秀奖。影集收录朱宪民创作的以“黄河人”为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四百八十幅。
  朱宪民出生于黄河岸边,先后出版的以“黄河人”为主题的纪实摄影专集有六本之多。《黄河百姓》展示的是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整个流域七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刻画的是黄河两岸,敦厚淳朴的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在改革开放思潮的催生下,朱宪民的“黄河人”纪实摄影创作思想得到了萌芽和激情的迸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大量的“黄河人”摄影作品不断问世,并刊登在海内外专业摄影刊物上。1988年,法国摄影家卡地埃·布勒松为其作品题词: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摄影艺术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并真实地、艺术化地记录那些符合自己审美感受,符合自己对社会精神面貌、对时代特征、对人生认识的表现对象,并使之化为一个有机的形式。作为一名摄影家,就要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记录伟大的历史变革,去传播先进的文化,去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黄河人是民族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创造主体,正是许许多多的普普通通的黄河人那样的高尚精神品格和行为影响和推动着我们的民族前进。朱宪民这样诠释自己的摄影理念:“摄影只有真实地记录生活和情感,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家只有直面人生才能肩负起社会和历史的使命。”
  三十多年来,朱宪民奔波于黄河两岸,他把人文精神的内涵植入“黄河人”摄影作品中,真实记录了黄河两岸黎民百姓的人文性、人本性和文化性。在“黄河人”的创作中,朱宪民注重画面的原始性和原创性,他争取用最佳的视角来表现照片构图的新颖和独特;他力求将平淡、普通的人物和场景通过瞬间的艺术定格来换取对读者视觉最强烈的碰撞;他不拘泥于摄影技巧和暗房加工,争取用丰富的画面内容来演绎照片的潜台词;他试图用最广袤的写意空间来极致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正是摄影家这种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不辞辛苦的精神,才造就了“黄河百姓”这部气势磅礴的黄河史诗。无论是苍莽荒凉的高原,雄浑古朴的中原,还是多姿多彩的下游,在朱宪民的镜头中都凝聚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缩影、黄河古老文化的写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左上图为“黄河渡口老艄公”,选自《黄河百姓》。)(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