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重中之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4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重中之重
汪金友
读政府工作报告,先后两次看到“重中之重”的提法,而且都是讲的“三农”问题。
一次是在谈做好政府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时,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功夫。”
一次是在谈今年的工作任务时,说: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个词语的两次强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过去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仍然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分量确实不轻。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成为这次“两会”一个重要议题,而且也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干部,都在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过去的五年,对于全国农民来说,的确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中,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两千零九十元增加到二千四百七十六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百分之三点八。其中二○○二年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四点八。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由二十二点五平方米增加到二十六点五平方米。农村贫困人口则由四千九百六十万人减少到二千八百二十万人。而且有很多的农民,已经住上了楼房,装上了电话,坐上了汽车,用上了手机,生活一年好似一年。
但如果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来衡量,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其一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虽然各地都在下大力加快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但到目前,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其二是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五年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城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拉大的趋势。其三是在许多地方,还没有找到真正能够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的出路。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这是完全正确的。
令人高兴的是,这次“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也都对农民的小康格外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有的农民代表说:“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干部问题。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区县干部离得远,乡镇干部抓得散,村组干部爱偷懒”。如果每个基层干部都负起责任,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农村、农民就不会落在后边。”
还有代表说:“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在农村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现在一些地方仍然是干部懂的农民不需要,农民需要的干部不大懂。有些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作方法:一靠文件,二靠开会,三靠检查,四靠工作队。这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无法带领农民建设小康。”
这样的建议还有很多,听了让人备受启发和鼓舞。许多地方的经验也已证明,只要我们各级干部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地扑下身子,开动脑子,找准路子,农业就有转机,农村就有前途,农民就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