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日本通胀与通缩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4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本通胀与通缩之争
  冯昭奎
  克服通货紧缩是日本目前主要的经济课题之一,日本政府跃跃欲试,准备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来对付通货紧缩。负责经济事务的竹中平藏大臣一再表示这“不失为克服通缩的一种选择”。但日本央行却坚持反对实施通胀目标,认为“在既没有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期待,又不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提高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健全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既然日本政府把通货紧缩定义为“持续的物价下跌”,克服通缩自然就是用个什么方法把物价抬上来。早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的陷阱》的论文,指出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便降低利率也不能产生宽松金融的效果),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央行应明确提出一个中长期的通胀率,促使人们产生通胀预期心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以便走出流动性陷阱。
  克鲁格曼提出这个建议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把日本经济的病根归结为通货紧缩,并主张实施通胀目标来对付通缩。这一主张日益向政策层面渗透。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统计,在该报社发行的《日本经济新闻》等4种报纸中,包含“通货紧缩”一词的报道在2001年有2100余篇,2002年初到2003年初增加到4200篇。更多的人认为设定通胀目标是克服通缩的良方,因为一旦日本央行决心“将宽松的金融政策继续到出现通胀为止”,企业和个人就会形成通胀预期,感到与其持有现金不如购买商品,经济活动就会随之变得活跃起来,由此导致日元贬值也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好处。
  另一方面,对此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有的学者认为导入通胀目标有不确定性,物价一旦上涨就可能无法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有的认为央行为了实现通胀目标而增发货币,借以刺激国债价格和股价上扬并非良策,因为国债价格是一国财政状况的反映,股价则是企业收益状况的反映,离开财政与企业状况的真正改善来刺激国债与股价上扬只能是“制造泡沫”。从各种议论看,越是接近、熟悉市场的经济学家,越倾向于对设定通胀目标持怀疑态度。
  对通胀目标的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通货紧缩的不同认识。一种看法是,通缩是日本经济的真正病根,未能针对通缩及时缓和金融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决定性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通缩是“结构性的、世界范围的”趋势,是不可克服的,企业必须接受物价持续缓慢下降(每年下降1%—2%)的客观趋势,大力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学者认为应区分“恶性通货紧缩”与“良性通货紧缩”,前者是指生产和物价双双下降的通缩,后者是指物价下降而生产增加的通缩,日本的通缩属于前者。还有人则强调通缩的积极意义,认为近几年日本物价持续下降是信息技术革命和流通革命产生成效的体现,意味着日常生活费用的80%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日本物价在趋向正常化。正是得益于物价下降,广大消费者才得以在经济萧条之中感到“日子仍好过”。
  俗话说治病要治本。笔者看来,日本经济病的病因与其说是“流动性陷阱”,不如说是“制度性、结构性陷阱”。过时的制度和结构需要改革,而与现行制度、结构伴生,依附于和寄生于现行制度和结构的既得利益集团却竭力抵制改革,于是便有人想出了回避改革核心的各种“高招儿”。这种避重就轻的办法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日本经济的病根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