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让中药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4
第7版(国际)
专栏:

  让中药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吴志华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西方国家对中药持排斥的态度已悄悄转变,用中药治病的人群在逐年增多,这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日,三九企业集团在北京举行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会议,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校的几十位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对中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服务人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药生产大国之一,中药资源有1.28万多种,祖传经典药方近30万个。2000年,全国中成药产值500多亿元。中药企业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生产各种颗粒、冲饮剂、片剂、栓剂、注射剂、胶囊等中成药。近年来,中成药飘洋过海呈逐年增长趋势。如三九企业集团去年中成药出口收入近1000万美元,获得美国专利局批准的三黄抗肠炎植物药专利,美国FDA批准的IND申请号5个,通过兼并取得美国一家中药厂15年的管理权等,并且与荷兰和日本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特别是美国OTC和处方药市场创造了条件。
  但是,与会专家认为,开拓中药国际市场需要从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研究。他们指出,目前中药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保健品”和“营养补剂”出口的,要使中药成为外国人服用的“处方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为此,与会者纷纷建言献策。有的认为,中药迄今不能被外国人接受为常用处方药,除文化背景不同、用药观念差异以及外国对药品进口极为严格的原因外,中药的语言翻译就是一道障碍。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强调,首先要加强对中药的药理性研究,其中包括对中药药理学“语言通俗化”的研究。与会的许多专家对此颇有同感。他们认为,中医理论和药理方面的“语言”即便译成了英语,外国人仍然感到“玄妙”,如听“天书”一般,难以理解。如何用现代药理学的语言对中药进行“包装”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更多的既懂中医理论,又懂外语的专门人才,要用国际标准将中药的功能、成分、药理性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外国患者,这是中药走向世界必要的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耕陶教授和中央党校教授王珏在会上提出了寻找中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问题。他们认为,当外国人用西药而不能解决自身疾病痛苦时,他们才会寻找其它“可替代性”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因此,应选择西药无法医治或疗效不明显的疾病作为中药进军海外市场的“突破口”。张礼和院士则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上对于亚健康人群给予了更多关注,而中药在提高亚健康人群免疫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亚健康人群也可以成为中药向国外发展的对象。
  三九企业集团总裁赵新先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他们通过整合海外中医药资源,“以医带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的经验和发展目标。他说,三九集团已在加拿大、奥地利、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建立了中医诊所,派遣中医专家到海外诊所坐堂问诊,用中药为当地人治疗疾病。在治病过程中,让外国人了解中医、了解中药。现在,三九集团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国外建立上千家连锁中医健康诊所,力争有几个中成药能进入国外处方药市场,有上百个中药品种以健康食品进入全球市场,使中药为全人类健康而服务。
  为了使中药走向世界,与会者还呼吁国内有关企业和机构要加强对国外药品市场的研究,如外国人用药习惯和观念、对药品的包装要求、当地医药管理法规等。有的专家还建议通过举办中药国际研讨会、与国外药厂合作生产中药的方式来促进中药出口,并加强中药的专利保护、强化中药质量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防止粗制滥造的中药出口,影响中药在海外的形象等。
  中药是中华民族积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文化产品。在人们对生命科学不断探索的今天,中药可以也应该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