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逆向外推型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5
第9版(理论)
专栏:

  逆向外推型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曹永栋
  在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一般是与工业化过程同步发展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工厂总是要适当聚集在一些条件比较有利的地点,如重要的原料产地、消费市场、交通枢纽、人才聚集的地点等,以便利用区位优势,实现聚集效应的最大化。工厂的聚集又会促进商业、银行业、交通和通讯业的集中,从而为工业的进一步集中创造条件。这样,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人口与财富迅速向城市集中,进而使一个一个的城市经济系统得以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城市形成的过程是村落——集镇——城镇——城市,而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工业布局调整的结果,是硬性嵌入移植上去的。这样,城市的发展犹如孤岛,城市与乡村、牧区的联系较差,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封闭,城市中现代化机器大工业部门与传统落后的手工业部门并存并相互脱离。西部地区一些主要城市的发展起因于国家的投资拉动,国家为这些城市输入了发达的技术与文化,外部迁入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产业二重经济结构十分突出。西部地区要在这样的格局下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走逆向外推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所谓逆向,指的是与其腹地产业关联度小的城市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多元化发展以及建立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结构体系,推动腹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应有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西部地区多数省区除作为首位城市的省会城市外,二位、三位城市太小太弱。因此,西部地区城市化逆向发展,一是进一步发展大城市,强化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国际经验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西部地区可以进一步扩大有条件的大城市的规模,以提升整个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西部地区缺少与大城市相匹配的有特色的中等城市,大中小城市结构极不协调。这样,大城市难以充分发挥扩散效应,形不成对其腹地的强有力经济辐射。因此,发展50万—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是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密切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相关度、发挥城市带动效应的关键。三是合理推进小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小城镇的素质。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小城市应加快发展和升级,一般小城市则注重其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基本建设的发展。发展小城镇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意提高其整体素质。
  这种发展道路的选择,可能会遇到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低、发展资金短缺以及改革滞后等障碍,所以,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必然是外力推动下的逆向外推型城市化道路。首先,吸引区外资金。可以通过适当的筹资政策倾斜,特别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东部地区的过剩资金。通过吸引区域外资金流入,解决城市化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形成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物质力量。其次,改革户籍制度。要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必须逐步改革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确立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第三,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产业作支撑,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相结合。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城镇集聚,不仅能推动西部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