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相声、小品的嬗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5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录

  相声、小品的嬗变
  戴宏森
  怎样将相声、小品搞上去,一直是社会各界热心观众广泛关注的话题。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古老传统程式的相声艺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近10多年,相声渐渐在变。“一头沉”的逗捧关系有时颠倒了位置,有时变得逗捧并重。逗者、捧者还时常采取一人更换多种角色身份的“一赶三”,也有由三人共演一个“甲”或一个“乙”的“三演一”。“群活”的逗捧腻三者关系也已经被突破,像《五官争功》就采取了一种“圆心结构”。与传统抖包袱的方法“三翻四抖”相呼应,又产生一种不用言语作铺垫,只运用社会生活、社会心理作铺垫的“直扑”方法。相声的“学”活源于唐“戏弄”的“乔”、“装”、“耍”、“弄”、“学”,现在也以“模仿秀”的形式得到新的展现。相声的内容虽然仍然强调讽刺与幽默,也不排除歌颂,但不再受讽刺型、歌颂型那种简单类型化的束缚,而着力开掘变化着的社会心理,提高文学性,于是出现了《虎口遐想》、《派出所见闻》、《如何是好》等一批新相声。
  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新相声中出现的角色化趋向。有人认为角色化就是戏剧化,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角色并不是戏剧所独有的;相声和其他曲艺也有不少是一人一角的,这种一人一角的演出乃是服从于叙事的展示性表演,它含有戏剧成分,形似戏剧而非戏剧。像传统相声《开粥厂》,新相声《夜行记》、《买猴儿》、《一个推销员》等都是一人一角,并不跳进跳出。在传统相声保留下来的段子中,一人一角的大约占到四成以上。
  小品的兴起,是相声、话剧等诸种表演艺术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结果。由角色叙事而化装相声而相声小品,便是这种变化之一。比如小品《打扑克》显然就是由相声“子母哏”演变而来的。小品不是一个艺术门类,也不专属于某一艺术门类。坚持百花齐放,提高文化内涵,应是小品进一步嬗变的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