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奋进——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5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奋进
——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
本报记者 刘国胜
记者:“两会”已经闭幕,船舶工业将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李长印:我有幸列席并参加了“两会”的重要活动,深感今年的“两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奋进的大会。“两会”的精神实质上就是十六大精神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指出,我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我们认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船舶工业来讲,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造船中心东移,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世界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从人力资源成本、国内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软硬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比较,我国是最有条件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间造船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据预测,到2010年,国际船舶市场的年需求量将在4500万载重吨左右,高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市场需求量,国内对海运需求量年增长率也保持在8%—10%,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运量的增多对液货船需求强劲,国内外游艇市场方兴未艾。同时,海洋经济蓬勃兴起,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和国家对船舶工业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下,船舶工业发展迅速,从1995年起,造船产量和接单量排名世界第三。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船舶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努力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殷切期望。国家有关部委和银行、税务、保险等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大支持和促进船舶工业更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
  我们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功经验和比较优势,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从引进国际规范和标准做起,率先挺进国际市场,走出了“出口——引进——提高———再出口”的成功之路,逐步在国际船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能开拓、能创新、能吃苦的优秀员工队伍,为船舶工业的更大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船舶人将紧紧抓住机遇,乘“两会”东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记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船舶行业的排头兵,在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
  李长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2002年造船产量138万吨,占全国造船产量的1/3。在今年年初的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三步走、翻三番”,做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和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的新目标。
  我们的发展思路主要包括:一是以环渤海地区为重点,加快大型造修船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大船重工、新船重工、渤船重工分别形成150万吨、180万吨、60万吨造船能力,“十一五”期间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将形成220万吨造船能力;二是组建集团公司民船研发设计中心,加快与国内外先进船舶设计公司的合资合作,提升民船自主研发能力;三是积极探讨与国外知名船用设备厂商战略合作新途径,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争取2020年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达到80%;四是创造条件“走出去”,在海外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和营销机构,与国际著名航运公司、造船公司、设备厂商、中介机构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逐步形成全球服务网络,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五是以信息化促进造船管理模式的创新,实施现代化总装造船,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上述措施,使集团公司在2005年实现造船能力400万吨、产量300万吨,到2010年造船能力扩大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到2020年,造船能力进一步提高到900万吨,造船产量达到800万吨,船舶产品的产量、质量、品种、服务、周期、价格等全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