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零售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5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零售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
  黄国雄
  中国加入WTO以后,零售市场到底是谁的天下?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预言,未来5年内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被国际三大零售集团所控制。如何把握流通领域引进外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要重视对市场发展形势的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流通领域的引资,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由政府控制的政策性开放向在WTO条款框架下开放转变,外资进入更加畅通无阻;由区域性的试点开放向全国性开放转变,进入领域更加广阔;由单一的业态向多业态发展,在重点发展超市、大卖场同时开始挺进家居、建材、医药等行业;由零售行业向流通领域多方位发展,设立采购中心,发展物流配送,构筑分销体系;由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向内地渗透,以沿海为中心,“北伐”、“西进”,目标是全国各大城市;由试探式的磨合期向高速扩张期发展,纷纷制定在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由引进型经营向本土化发展,重视本地人才、本地消费特点,开拓和扩大经营本土商品;由以资本注入为主的合资经营向独资、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发展。
  总之,国际零售集团以“品牌开拓、连锁滚动、资本运作、快速发展”的战略,加快对中国市场的进入,使中国商业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悲观,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我国零售业的整体素质。
  外资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的主体地位
  中国地大面广,情况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大,构成消费的分散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不是几个资本集团、几种经营形式所能满足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经商历史,底蕴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加上已形成的渠道和网点,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任何外国商业所无法取代的。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磨合,中国已涌现了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商业集团和连锁公司,加上民营商业的兴起,已构成中国商业的主体。
  外资零售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意扩张。受利益限制,不是所有的商业、所有地方的商业都能赚钱,在哪里设点开店、以什么业态经营,是以能否盈利为标准,否则,就不会去投资。受区域限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进入,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受到条件和收入的限制,外商一般不会去投资设点。受业态限制,任何一个外资集团都只能具备一至两个业态优势,不可能经营所有的业态,面对所有的消费阶层。受规模限制,外资在中国经营,多选择大型超市、大卖场、仓储商店和少数的专卖店,难以涉及中小城市,不可能取代中国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骤加快,导致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它们之间必然产生互相竞争、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作用。任何一个集团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对手的实力、网点布局、业态的选择,而且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和利益冲突,形成相互牵制的力量,这为中国商业制造了生存空间。
  因此,外资零售尽管在总体规模、某一业态占据优势,却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甚至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
  把握方向,完善创新
  为促进中国零售市场走向成熟,从市场经济结构看,要建设以国有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竞争有序、开放式的零售市场。
  从业态发展来看,要以大型百货为主导,以连锁超市为主体,形成多种业态共同发展、不断创新的模式。要加快零售业态完善和创新,有重点地筹建现代购物中心,促使中国零售市场走向成熟。
  从竞争态势来看,科技、信息和服务是决定未来商业发展的三大要素,要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低成本的竞争,要从销售服务转向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服务。
  今后内外资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业态(超市、大卖场、仓储商店和专业店、专门店等)。中国商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小城市、中小商业,而广大的农村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基础、是供销社必须坚持的阵地,要稳定、要创新、要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