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千百年前的古人匠心独运地刻石成鱼,创建了古水文奇迹白鹤梁。今人又以现代科技知识,在滔滔江水中留住了这千年遗迹——让国之瑰宝彰显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6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千百年前的古人匠心独运地刻石成鱼,创建了古水文奇迹白鹤梁。今人又以现代科技知识,在滔滔江水中留住了这千年遗迹——
让国之瑰宝彰显人间
  本报记者 范伟国
  今春,长江上游出现数十年不遇的枯水期。重庆涪陵白鹤梁保护工程正抓紧有利时机紧张施工,水下保护导墙工程和防撞墩所需要的360孔眼已全部完成。近日,记者重上白鹤梁,再读一次这浸润了千年风雨的“古书”。
  白鹤梁记录了1200多年来长江的波涌水落,被誉为“长江最古老的水文站”、“水下碑林”
  白鹤梁是段约1600米长、10余米宽、与江平行的礁石。它在长江涪陵城北段的西侧,因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当地称江中礁石为“石梁”,因其水丰没、水枯现,一如鱼龙的脊梁时沉时浮。白鹤梁上刻画着作为水文标记的石鱼图案,有163段3万余字的题刻。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农耕时代靠天吃饭,先民们特别关注与气候有关联的事物。他们反复几次看到,江水在头年冬季降到这道石梁上的一定尺度后,来岁即是风调雨顺的丰年。于是自唐初就有人在历年观察到的枯水期平均水落位置上刻图为鱼作记,并镌写观感,这便开了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的先河。
  鱼,是“丰年有余”的象征物。白鹤梁上最珍贵的有3条石鱼:一条据考证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另两条是清朝先人的杰作。唐鱼残长60厘米。据史载,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当地已经用其作为水文标志,形成了长江枯水位的早期档案记录。经测定,唐鱼腹高,相当于涪陵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人们又发现,唐鱼的鱼眼高程,与英国人1865年在武汉首设的长江水尺零点相当。科学没有巧合,这说明唐鱼作为水位标尺的精度,可与1100多年后的现代测量技术媲美!
  “清代双鱼”保存比较完好。前鱼口含莲花,后鱼口含灵芝;雌雄嬉戏,栩栩如生。经测定,双鱼鱼眼的平均高程为137.95米(吴淞基面高度),鱼腹平均高程为137.90米,其双眼的水位标尺相当于现在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尺的零点(即最枯水位的水尺起点)。
  经考证,梁上163段的题刻中,有117段题刻记录了长江历史上74个枯水年份,构成了系统的长江枯水水文资料。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设计专家都查阅、参考了“白鹤梁题刻”的档案资料。
  三峡工程蓄水后,白鹤梁将淹没水中。如何保护这一国之瑰宝,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绕梁留胜迹。”这是白鹤梁上的一副名对,也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冀。每年春节前后的枯水期,也是白鹤梁浮出水面之时,“行商往来停舟见,节使巡回驻马镌。”涪陵的官员商贾、文人墨客将上梁吟诗作为快事,有的还勒石作记。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也在白鹤梁上留下了难得的墨宝。
  长江三峡今年6月首期蓄水,千古名胜白鹤梁将淹没水中。如何保护白鹤梁这一国之瑰宝,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其间几起几落,又凝结着多少领导和学者的心血……保护白鹤梁的前期工作早在10年前就悄然进行了。1993年11月,国家正式委托一家大学承担白鹤梁保护的规划设计。专家们提出,在原址建造一个沉箱式椭圆球壳水下封闭双层罩体,将其整体覆盖全面保护。这一方案在1998年2月经论证后被认为,耗资太大,且技术难度过大。
  第二个方案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家设计院提出来的:让白鹤梁淹在水下自然保护,在岸上建立博物馆,把白鹤梁题刻以1∶0.5的比例复制陈列馆中。这个方案倒是简单易行,但复制品没有文物价值,也就少了观赏价值。
  第三个方案是对白鹤梁原地保护淤埋、异地仿真陈展。虽然,真正的白鹤梁将淹没水底,但这方案还是令人充满想象:在白鹤梁近旁的三峡水库的枯丰水位变动区选择地点,按1∶1的原样复制白鹤梁。这样当三峡工程完工时,长江旁依然能重现白鹤梁随水隐现的景观。
  葛修润院士的新构想使白鹤梁保护方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千年古迹原地保护的目的得以实现
  2001年2月,有关部门在重庆涪陵举行评审会,国家文物局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任专家评审组组长。在评审前,葛修润专程去了国家文物局看了保护工程评审方案。他直截了当地说:这个方案不合适。它把文物埋淤掉了。葛修润灵感涌现,产生了无压容器的构思。这变故和构思来得太仓促,国家文物局的同志听得半信半疑。
  临时改变重大项目的评审内容显然不现实,评审会按既定程序一项项地进行着,葛修润的思想斗争也一天天地激烈着……在会议临近结束时,葛修润站起来,语调凝重地说,如果不能把白鹤梁原地保护好,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职!运用无压容器的概念,就能达到原地保护的目的。
  他讲解了自己的构想:在白鹤梁原址上建一个椭圆形的壳体容器覆盖题刻,定期从长江抽水经过滤后注入壳体,以水来抵消壳外的压力,并使白鹤梁题刻免受风浪和泥沙石砾的销蚀。这样,白鹤梁和容器本身都不会因为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受损,容器的造价和施工也就相对便宜和容易。然后,再建一条管道通向水下,让游人近距离地透过玻璃窗欣赏题刻,科学工作者还可潜水进入壳内考察。
  葛修润尽可能简短地讲完了,会场里一片寂静。人们习惯了无数个评审会都是一致通过的场景,已很少见到这种为了国家文物不惜“挽狂澜于既倒”的举止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就是力量,葛修润以外的11个评委听后,都对葛的新方案表示赞同。于是在通过第三方案的会议纪要中,加上了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目前通过的方案不是最理想的方案。有专家在会上提出了新的保护方案,希望尽快组织新的论证工作。
  评审会结束后,葛修润还不能安下心来,他找有关部门领导交换意见。领导面有难色:方案好是好,可惜时间来不及,三峡就要蓄水了!为白鹤梁彰显人间,葛修润不能再等下去,提笔给中央领导汇报构想;中国工程院也将葛修润院士的方案作为院士建议直送党中央和国务院。
  几经周折,葛修润的方案终于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支持。2002年10月,又一次召开白鹤梁保护专家会,葛院士的方案最后得到通过。
  2003年2月13日上午,文物工作者在白鹤梁打下第一个防撞墩基础钻孔,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