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退牧还草如何平衡生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6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时下正是返青季节,正在全面启动的退牧还草工程作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将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请听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农林生态组负责人秦玉才阐述——
退牧还草如何平衡生态
  本报记者 董建勤
  今年是农历羊年,一项针对羊的重大战略性举措——退牧还草工程悄然拉开了序幕。为此,记者专访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农林生态组负责人秦玉才。他阐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羊、生态、人三者间存在互动关系:过牧破坏生态,生态危及人,但人又不能把羊赶尽杀绝。这似乎成了环环相扣的“死”循环
  背景:我国有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2%,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本月起施行的新草原法就特别强调了草原的生态功能。但目前,全国已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并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草原荒漠化危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头号绿色警报,直接导致江河断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观点: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首推草畜尤其是草羊矛盾。据悉,一只山羊一年内可造成20亩草地退化、5亩中幼林不同程度损毁,而要恢复这些林草植被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这直接导致草原越来越退化,天然产草量平均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了40%—50%;同时超载越来越严重,全国平均超载30%—50%,个别地区高达300%。草原畜牧业陷入了“草原退化越严重,单位载畜量越少,超载过牧就越多,草原退化就越加剧”的恶性循环。
  不过,“死”循环可以用“活”办法来破解。禁牧被认为是可以从根本上控制过牧对生态破坏的有效途径
  背景: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应对。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在草原治理和发展草原畜牧业方面趟出一些成功的路子,其核心是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
  观点: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禁牧后靠生态力量自我修复,成本低,见效快。但星星点点的禁牧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无济于事的。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势在必行。
  禁牧是要在羊、生态和人之间找到和谐。只重生态,忽视羊和人,最终也不利于生态;反之光重羊或人,忽视生态也行不通
  背景:草原牧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地区较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又大多位于边境地区。客观上退牧还草难度大,而更主要的难处则在于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千百年来滥牧薄收,靠增加羊的只数来增收。
  观点:这种典型的滥牧薄收式的数量型畜牧业要转变成集约经营式的效益型畜牧业注定是个曲折的过程。不过,形势也有有利的一面,即不少地方先期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制定了对养羊的补助政策等等。其次,草原法在对草原权属作出明确规定的同时,完善了草原承包方面的规定;确立了各项草原管理制度及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
  即便如此,圈住的羊每时每刻都能再放出来,要保证持续禁牧,还须着眼长远解决养羊业和农民生活面临的问题
  背景:不少人关心这样一个问题:舍饲后,羊的活动量相对减少,是否会影响肉质及农牧民增收呢?
  观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舍饲后羊肉质量有变化。从国际经验看,禁牧也不会给羊肉的品质和口感带来太大影响。再从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看,禁牧后饲养成本增加了,加上自然因素,的确面临不少困难,但在项目实施中,国家通过补贴将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而项目建设又可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及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为农牧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总体上看,只要把禁牧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发展高效畜牧业,就会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生产的双赢。
  退牧还草工程要开好头,起好步,“退得下、禁得了、稳得住”,将具体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还需要更多、更艰苦的努力
  观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要着眼承包到户,把草场生产经营、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户。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建立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从具体措施来看,首先,要以国家投入带动地方和个人多渠道投入。其次,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由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第三,要把退牧还草与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争取早日再现草原绿草如茵的秀美景色,使生态平衡人致富!
  链接
退牧还草工程规划的目标和重点范围是:
  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10亿亩,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今年,安排退牧还草任务1亿亩。经过两年的试点和完善,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