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郑州黄河滩上筑起绿色屏障 新植120万株速生杨,形成一条500米宽、27公里长的防风防沙生态防护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6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郑州黄河滩上筑起绿色屏障
  新植120万株速生杨,形成一条500米宽、27公里长的防风防沙生态防护林
  本报讯 近来,到郑州黄河两岸走一遭的人,几乎都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一条500米宽、27公里长的防风防沙生态防护林,不知啥时候“冒”了出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新的植树季节,郑州市邙山区在1.96万亩土地上种了近120万株速生杨。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邙山区,沿黄河大堤南岸一路东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速生杨,500米宽的杨树东西延伸,蔚为壮观。
  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郑州市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固定悬浮颗粒,其中60%是沙粒,而沙粒的主要来源是位于市区北部的黄河滩地。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的减少,滩地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滩区人为活动频繁,对湿地周围的盲目垦殖、盗猎、乱捕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灌草植物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局部沙化、盐渍化严重。
  为偿还对大自然的欠债,还郑州蓝天碧水,去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郑州”的目标。地处郑州北部、毗邻黄河滩的邙山区,黄河干流河段堤防长32.14公里,为黄河下游的上首。为治理好风沙源,全市在编制黄河滩地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滩地生态化建设工程,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屏障”。
  “起初,俺想不通为啥在地里栽树,你想,地都没了,以后的日子该咋过?”与牛庄村的张庭辉老人一样,一开始,许多村民并不理解,当然也不支持搞黄河风沙源防护林带建设。怎么办?
  “再造秀美山川,美化人居环境,这是恩泽子孙后代的大好事!”邙山区干部深入滩区农户家中,深入细致地宣传防护林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迅速解开了群众的思想疙瘩。区里还请专家给村民算了一笔账:这次种下的速生林,区里无偿提供树苗不说,成材后可以做纸浆,树下还可种草,树叶能用来搞养殖,算下来,全年收入比种地要多!这些举措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防护林带建设的积极性。
  牛庄村从2月13日开始种树,17日就完工了。其中有两个村民组,把所有的耕地都种了树。村民们说:“生态防护林是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搞好了也是对全省会市民的贡献。”
  在老鸦陈村,邙山区有关负责同志还告诉记者,为搞好防护林建设,区里还实行了个体承包,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兴办家庭林场等形式,责、权、利到人。与此同时,区农经委依法及时办理林权证,允许承包者依法继承、转让,为防护林带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李杰 刘广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