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手指上的丰碑——记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7
第1版(要闻)
专栏:

  手指上的丰碑
  ——记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
  本报记者 赖仁琼 白剑峰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从医42年,完成“断肢再植”、“拇指再造”、“功能重建”等各类手术5万多例,是我国手外科界公认的完成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疗效最好的医生。他与李良平大夫在1972年成功进行的“同体断足移植术”为世界首例;他于1975年成功开展的“同体拇指移植术”为我国首例。他在一只只残缺的手指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令人痛惜的是,无情的病魔突袭了这位深受患者爱戴的好医生。去年5月,韦加宁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住院治疗。在病床前的小桌上,他依然日夜描绘着《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
  “我的面前只有病人,每个病人都有一段故事,让我同情,令我尊敬。”
  手外伤的病人大多是工人、农民,倘若失去双手,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和技能。韦加宁在为病人设计手术方案时,总是千方百计设计到最好,以使病人术后功能恢复到理想状态。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近日专程从辽宁锦州赶到北京看望韦加宁的郝玉杰痛哭失声。20年的医患情谊,一幕幕又浮现在郝玉杰眼前……
  1982年,在辽宁锦州炼油厂工作的郝玉杰不幸被机器绞断了右臂和左手。那年她才20岁,严酷的打击使她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为治疗残存的左臂,工厂派人带着郝玉杰四处求医,但很多医院都给这条残臂判了“死刑”。最后,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积水潭医院。
  郝玉杰庆幸自己遇到了韦加宁。他细心地为郝玉杰检查:韦加宁抬起郝玉杰的左臂,一松手,她的左臂就滑落下来。在重复几次的检查中,有一次她的左臂在空中停留了不到一秒。韦加宁发现了这一瞬间的停顿,他认为治疗还有希望,便马上让郝玉杰去做肌电图。
  韦加宁精心为郝玉杰制定了手术方案。在3年的治疗过程中,他为郝玉杰施行了多次手术。韦加宁还经常与她交谈,鼓励这个曾经有轻生念头的病人勇敢面对现实,不要拒绝交男朋友,过正常人的生活。
  几年后,韦加宁得知郝玉杰结婚的喜讯,特意请积水潭医院支具室的师傅用纸浆临时做了一个假手。结婚那天,安上假手,戴上白手套的郝玉杰自信而满足。如今,她可爱的女儿已经15岁。在韦加宁鼓励下,郝玉杰3年前开办的餐馆经营也不错,全家生活幸福美满。
  每个手术日,韦加宁平均要做三四台手术,有时一天最多做过10台手术,有的手术长达10多个小时。当有的年轻医生都感到体力不支时,身体瘦弱的韦加宁在手术台上却依然精神饱满,全神贯注。
  韦加宁为何能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人们在他的一次有关医生职业道德的演讲中找到了答案。韦加宁说:“我的面前只有病人,每个病人都有一段故事,让我同情,令我尊敬。所以,我不仅把工作当作责任,也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不管我连续熬了几天几夜,多么疲惫,不管家里发生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一旦上岗,一切都烟消云散。”
  韦加宁用灵巧的双手修补了成千上万只残缺、畸形的手,而且还用爱与关怀温暖患者的心。一个又一个患者恢复了肢体功能和劳动技能,他们对韦加宁充满感激,更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韦加宁待病人似亲人。他总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和经济能力决定治疗方案,尽量为病人节省开支,减轻负担
  “我和韦主任坐同一辆班车。”积水潭医院综合骨科党支部书记彭宁说,每天早上7点,班车车门刚打开,一个个早已“埋伏”在医院花园里的患者就呼拉一下子冒了出来,找韦主任诊断或请韦主任为他主刀手术。一天早上,彭宁亲眼见一位老人抱着先天并指的孙女焦急万分。韦主任随即在医院的假山旁席地而坐,用树枝在地上给老人画了3次分期手术的示意图。当韦主任走到医院电梯间时,后面的病人早已跟了一大串。
  都说手外科病人“穷人”多,但韦加宁对这些病人却特别同情、关照。按规定,专家门诊收费高于普通门诊,专家手术医院也要收“点名费”。但韦加宁常常告诉那些经济不宽裕的病人:“下次看病别挂号,直接到花园找我。”“你不要交点名费,我照样给你做好手术。”所以,积水潭医院才会有每天早上病人“堵”韦加宁的感人场景。
  一位边远山区的少女,手腕、手指突然麻痹。当地医生治疗乏术,便让她务必到北京找韦加宁。姑娘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北京。找到韦加宁时,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得知姑娘的窘境,韦加宁为她的食宿和检查、治疗一一做了安排。韦加宁还安慰姑娘说:“钱的问题你就别管了。”行医几十年,韦主任自己掏腰包帮助过多少像这位姑娘一样的病人,恐怕谁也记不清。
  对一批批来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的医生,韦加宁也倾注了关怀与深情。去年,冯秀强在手外科进修时,写了一篇论文。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请韦主任审阅,没想到韦主任当即就答应了,还让冯秀强4天后找他拿论文。当4天后他拿到韦主任写满批注的论文时,韦主任却轻声对他说:“小冯,我明天就要住院了。”冯秀强一下愣住了。很快他得知韦主任在此前几天已被确诊为胃癌。他说:“韦主任第二天就要住院,却抢在头一天审完了进修生的论文。我对他的敬佩、感激无以言表。”
  忍受着放疗、化疗的反应,韦加宁伏在病房的小餐桌上加紧绘制手术图谱,他说:“我必须和时间赛跑。”
  绘制一部手外科手术图谱,是韦加宁20多年前萌生的愿望。“如果不画完这部图谱,将会给加宁和患者留下遗憾。”韦加宁的妻子李景英说,韦加宁从到手外科当大夫后,就开始练习绘制手术图谱。这样做既便于向患者和亲属讲解手术过程,也是患者的病历记录,且便于进修医生学习。韦加宁的不少手术方案设计独特,他绘制的图谱又比一些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清楚、明白。根据这些图谱,学生们就能一步步把手术做下来。
  长此以往,韦加宁的图谱画得出神入化,进修生见了爱不释手,有人还偷偷拿走保存起来。韦加宁发现图谱“失踪”,并不追究,而是赶紧补画一张。但因长年忙于临床工作,韦加宁绘制一部系统的手外科图谱专著的想法一直没有时间实现。
  去年5月,韦加宁住进医院。手术后两个来月,体力稍有恢复,他便忍受着放疗、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开始日以继夜地绘制图谱。白天医生查房,护士扫床、输液,画图容易受到干扰,韦加宁就抽空打打初稿。每到夜晚,韦加宁看完电视新闻,便全身心投入绘画之中。一个手术往往要画20多张,为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医生,与病魔搏斗的韦加宁每晚都画到深夜。
  一直配合医院各种治疗的韦加宁,却拒绝做颈部淋巴结的放疗。李景英说,因为韦加宁知道,做了颈部放疗,臂丛神经将被麻痹,手也抬不起来,还怎么画图呢?他说:“为了这部图谱,我不做颈部放疗。”李景英发现,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韦加宁,作画时沉浸在快乐和陶醉之中。有时,他一边作画一边吹口哨。妻子一听,便知那些欢快的旋律是韦加宁年轻时常吟唱的歌曲。偶尔,韦加宁也会拿起图谱满意地欣赏,还告诉妻子:“你看,这不比我生病以前画得差嘛!”
  “我必须和时间赛跑!”韦加宁说,他身患晚期胃癌且有多处转移,十分清楚疾病对他意味着什么。每当前来探视的人劝他好好休息时,韦加宁说:“作为医生,我知道这个病将使我的体力越来越差。所以,我绘制图谱要尽量往前赶。”
  一位31年前的病人来医院看望韦加宁,她就是接受韦加宁施行世界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术”的崔文芝。1972年,飞驰的火车轧断了她的双腿,崔文芝被送往北京同仁医院救治。被紧急请来会诊的韦加宁与同仁医院的大夫一起,把崔文芝还算完整的右脚接到了左腿上,大家都想尽可能保住她的一条腿。
  为了接活这只脚,韦加宁每天从积水潭医院下班后,再骑40多分钟自行车赶到同仁医院,为崔文芝换药、检查,还帮她进行康复训练。崔文芝出院后,韦加宁每年都到京郊崔文芝的家里去复查。崔文芝说:“多少年来,无论我们多想表达感激之情,韦大夫从来都婉言谢绝,从不收受患者的钱物。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我最敬仰的大夫。”
  “韦大夫,你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崔文芝紧紧握着韦加宁的双手,深情地说:“你曾经在医学上创造了奇迹,也一定能在与病魔的搏斗中创造奇迹!”
  “崔文芝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韦加宁的亲友、同事和他曾经诊治过的病人,都真诚地祝愿韦加宁早日康复,再创生命的奇迹!(附图片)
  病床上的韦加宁医生。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