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本月初,我国银行业开放进一步提速,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深化金融改革时不我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8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金海观潮

 本月初,我国银行业开放进一步提速,对于中资银行而言——
深化金融改革时不我待
午言
  12月1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迈出历史性一步。自这一天起,我国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由9个城市增加到13个;同时,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不仅可以向外资企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人民币服务,也可以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另外,在外资机构入股比例,外国银行分行、在华注册独资、合资银行分行营运资金方面的规定也将进一步完善。
  消息传来,外资银行为之雀跃。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增长迅猛。今年前10个月,191家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资产同比增长29.7%,84家可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利润同比增长37%。此次开放进程的加速,无疑为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中资银行也可从开放中获益。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后,展示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在竞争中发展。上海银行从1999年起先后吸收了国际金融公司、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投资入股,外方股东通过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发挥作用,使该行在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目前该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0.6%,不良贷款率仅为3%,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逐步履行银行业市场开放义务,加入WTO带来的竞争压力也日益显现。
  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国民待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不可避免要对中资银行产生一些冲击。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强调要提高应变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银行体系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目前我国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营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如何将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程度化大为小,已是甚为紧迫的问题。
  应该看到,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有大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条款,充分运用这些条款进行有效自我保护,可为银行改革争取一定时间。但更应看到,中资银行抓住有限而宝贵的时间,练好内功,以“强健体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是根本之策。
  当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已经确定,即选择一到两家进行改革试点,首先以各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其次以多种渠道提供资本金;再次进行彻底的内部改造和重组。试点完成后,再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改革。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以发展的眼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我国银行业必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