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消除了并社以后的混乱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09
第2版()
专栏:

消除了并社以后的混乱现象
林义祥 任福德
辽宁省宽甸县罗圈李村“火车头”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附近6个村的34个初级社,转成了一个高级社。全社共有900户,有12,566亩土地,1,000多头牲畜。对于领导这样一个大社,大家都没有经验,在合并升级以后,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
社干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和劳动组织的混乱。全社虽然大体上划分了几个生产队,但是有些社员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在那队干活,各队也没有分小组。有些队没有队长,当前的生产无人领导。原来基础较好的第一和第二两队已经上山打了几万捆柴;第十二和第十三两队的社员却在家里打扑克、乱游荡。铁匠炉、草绳铺、木工组都没人管。1,000多头牲畜也没有专人饲养管理。有的社员的牲畜已经由社收买了,却不往社里送,想留着自己多用几天。有的社员不经过任何人批准就牵社里的牲畜去干自己的活。管理委员会研究了这些情况以后,首先就划清楚各个生产队的工作范围和人员,委派了正副队长。各生产队又根据本队的情况划分了生产小组,委派了组长。在全社全年的生产计划没有订好以前,先给各队分配了当前的生产任务。牲畜也固定给各队使用,并且划出了各队的牲畜饲养场所,选拔出有经验的饲养员负责饲养管理,订了饲养管理的制度。这样,各生产队就有秩序地投入了生产,不再像那样混乱了。
900户的大社,一天有很多项开支,可是社刚合并起来,会计工作没有一点头绪,会计、出纳都没有到职,只有一个手工业生产队长代管财务,要钱就到信用社去借款。借回来几个钱,东也要用,西也要用。支钱没有计划,也没有什么正规的手续。社员的工账也记得很乱,有的用一张纸,有的用小本本,没有本本又没有纸的就凭脑子记。各队的记工标准也不一致,有的记日工,有的记工分,有的只记干了什么活;评分有高有低。管理委员会把生产安排好以后,就立即着手解决财务会计问题。他们规定了财务会计工作的范围和制度,安排了总会计和出纳员的工作。先做到把账目记好、不出差错;详细的收支计划暂时定不出来就留待以后再说。他们初步制定了主要的一部分工作定额和报酬标准,规定统一按照定额的标准评分记工;然后,逐步制定各种工作的全面的定额和标准。各队记工员技术太低,管理委员会就指定一个副主任和总会计负责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很快学会记工。
合作社初合并的时候,几个管理委员没有明确分工,不管大事小事,社员都找队长,队长又找主任。这个来找主任问:“大北沟还有20只羊,社里要不要?”那个又来问:“老于家还有一条小牛,咱们收买不收买?”社员佟彪子还找到主任说:“你是咱们当家的,我没有棉衣怎么办?”社主任弄得手忙脚乱,日夜不得闲。有些骨干分子却插不上手,找不到事干。6个村30几个社的骨干分子初合到一起,思想也不统一。原来工作基础好一点的,就骄傲自满,瞧不起落后的;原来工作较差的又不服气,互相不满意,有时甚至为了说话声音的高低而闹起意见来。针对这个情况,党总支及时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总支召开支委扩大会议,让大家在会上互相谈心,交换意见。很多骨干分子在会上作了自我检讨,表示坚决和大家团结一致,把社办好。总支又帮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明确地规定了各人的职责范围,对当前急需要做的几项工作也进行了研究。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社里的工作就初步走上了正轨。各个生产队之间开展了生产竞赛,青壮年起早贪黑地上山打柴,妇女和老头在家忙积肥,社里的5台胶轮车全部参加了运输工作,铁匠炉、草绳铺、木工组也都开始生产。正常的秩序建立起来了,骨干分子就分别深入各队各组,一面检查当前生产情况,一面处理并社转社的遗留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