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东京有家“北京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8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京有家“北京亭”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文并摄影
神田地区属东京市区的旧街,这里小铺子不少,尤以书肆闻名。曾与鲁迅有过深交的内山先生开的内山书店也在神田。因书店里同时有旧书、古书可买,价钱极低,引来不少穷书生;又因小店繁多,普通市井短衣也不时光顾,所以还有不少以开餐馆谋生计者。
  从神田神保町地铁站向北,沿白山路向水道桥方向走不多远,临街的路左边可见一家中国饭馆,名叫“北京亭”。小店铺面不大,门前陈列中国名酒十数种,立“中国正宗菜”为记。进得店内,宽不过5米,进深不过10米,右侧设5张小餐桌,左侧的柜台一字摆放,如有10来名客人同时进餐便要“盈门”了。
  “北京亭”虽非举办豪华宴会之地,但却是午餐及小酌的去处。因其味道正宗,倒有不少政治家、友好人士等名流光顾,并题词书赠。日本人喜用“斗方”写字,即在裱装精美的纸板上挥毫赠送亲友。“北京亭”里的名人斗方挂了一排。著名政治家村山富市曾来店小饮,当了首相后特地写下“贵不骄,贱不依”赠送店主;资深政治家中,鲸冈兵辅写的是“行不由径”;田英夫写的是“同甘共苦”;已故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为小店写下“日中友好”;现任民主党代表菅直人、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等也曾光顾,还有著名演员吉永小百合等。以画广岛原子弹爆炸图知名的画家丸木位里画的是祈求和平的鸽子;画家吴作人挥毫的是“中国烹调驰名世界”。
  “北京亭”的掌柜名叫江颖禅,祖籍浙江,战前来日攻读理科,后来滞留日本,所学未得施展,只好下功夫研习烹调,又数次回中国进修,果然技艺精进。“北京亭”不搞大鱼大肉,但这里的猪耳朵、牛肚、鸡肝、锅贴等家常菜、下酒菜的味道极其正宗。不像东京许多的中餐馆,为了适应日本人的口味,传统菜都“变了味”。所以不少习惯吃正宗中国小菜的客人,常作回头客光顾。
  多年来,日本人从事与中国相关工作的圈子里流传着“北京亭”的“怪”:这里的菜虽好,又以礼待人,童叟无欺,但江老头倔得很,就是不许把中国叫成“支那”。我与江先生相识多年,初次见面也是因为讨论“支那”的称呼问题。江先生对此不仅很有研究,而且为维护中国的尊严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这次一进门,又见到那熟悉的筷子套,上面赫然印着店掌柜的敬白:
“世界上,无论哪国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国家有自豪感,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我们中国人,对有的日本人把中国叫成‘支那’感到难以忍受。
  “中国人没有把中国叫成‘支那’。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人把中国叫成‘支那’,就会令人想起日本侵略中国、欺侮中国人的那段历史。
  “为了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希望不要叫‘支那’而称为‘中国’,正式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中国人,读到这样的话,禁不住心头发热。快到八十高龄的江先生只是一介布衣,在日本谋生不易,按说没有必要为这事费神。兴许是战前尝够了做亡国奴遭人白眼的滋味,战后也不时遭人白眼的艰辛,萌生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吧。应该说,来“北京亭”就餐的绝大多数日本人都是正派人,许多人都对江先生的作为表示支持,为他的爱国热忱所折服,很多客人还把筷子套拿回家做纪念。
  时隔12载再度小住东京,深感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普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在以较为平等的心态看待对方。像那位叫石原的东京都知事至今还故意把中国称为“支那”的已濒临绝迹。但在日本出版的某些地图上,至今却仍然把东海写成“东支那海”,把南海写成“南支那海”,只不过用日文片假名字母代替“支那”两个汉字。听说日本与韩国就该叫“日本海”还是“东海”的地名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不知为什么,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对“支那”的称谓迟迟不做彻底改正。
  “北京亭”的筷子套上,何日能换成令中日两国人民都高兴的“敬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