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固本宁邦的“一号工程”——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30
第1版(要闻)
专栏:

  固本宁邦的“一号工程”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郑有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如何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轻装”起飞的同时,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是直接关系到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企改革的需要和辽宁具有代表性的特点,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辽宁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确定把社保试点作为辽宁“一号工程”。2001年7月,试点工作在辽宁全省14个城市正式启动。
  一年多来,“一号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覆盖辽宁全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社保试点堪称新时期的“辽沈战役”,是固本宁邦的重大课题
国企改革看东北,东北改革看辽宁。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的经济结构深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国企改革反映出的问题最集中、最突出也最典型。至2000年底,辽宁省420万名国有企业职工中,有离岗职工17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高达41%;全省城镇人口中,月人均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有150多万人。压力之大,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始终密切关注着辽宁的社保试点工作,对辽宁寄予厚望。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完善的政策、合理的成本和细致的工作,积极稳健地推进,确保这项重大改革顺利进行。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薄熙来对试点工作非常重视,靠前指挥。闻世震多次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社保试点工作。薄熙来先后到沈阳、鞍山、本溪调研社保试点工作,要求各级政府要心系职工和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2001年10月,闻世震、薄熙来又联名向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发出公开信,要求党政一把手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把握关键,带动全局,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年多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深入200多个社区和企业进行100多次系统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和省长办公会40多次,召开有各市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13次,各市都把社保试点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组织落实,保证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求实、创新——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保框架
辽宁省按党中央、国务院对辽宁试点的要求,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求实、创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社会保障框架初步形成。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是构筑社保框架的重点。辽宁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全省人口的10%,实现“两个确保”,难度很大。2002年,在社保资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辽宁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别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将个人缴费比例由过去的5%调整为8%;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统筹基金,目前全省已累计做实个人账户48.2亿元。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在职职工达669万人,离退休人员281万人;基本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按照“三三制”原则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6亿元,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省13个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后,17.8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稳定、规范的社保资金筹措渠道,是构筑社保框架的关键。随着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不断增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的基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辽宁省按照构建公共财政和支持社保试点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保资金供应,强化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并加强社保基金的征收,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险费征缴、财政补助和企业自筹相结合的社保资金筹集渠道,资金总量逐年增长。2001年,地方财政和企业筹集社保资金160.9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2002年,地方财政和企业筹集193.5亿元,比上年又增长20.3%。
  筑牢社区“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构筑社保框架的基础。从2001年开始,辽宁将全省10913个居委会调整为4512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全省投资5.5亿元,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失业人员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大部分已由企业转到社区。许多社区对“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卡一册”管理,随时对“低保”对象和困难居民提供救助活动。去年,全省有30万人在社区实现就业,占就业总数的29.8%。
  社保、扶贫帮困、再就业“三位一体”,是百万职工平稳实现战略大转移的重要保证
  在辽宁的社保试点中,难中之难是如何稳步推进“并轨”,动员职工与国企彻底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
  截至2002年,辽宁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人数之比为1.41∶1,辽宁国企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总数占全国的1/10。从2001年7月至2002年底,辽宁有124万名国有企业职工平稳实现并轨,这是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惊人之举!
  在推进并轨过程中,辽宁各地坚持做到规范实施,有情操作;典型示范,先易后难;形成氛围,逐步推开。对并轨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核定,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考虑到国家、企业的承受能力。使100多万名国企下岗职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于国有企业历史上拖欠并轨职工的债务,省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提出硬性要求。总结企业通过清理库存、盘活资产、土地转让等多种渠道积极偿还债务的经验加以推广。到2002年底,已偿还22.9亿元,占总额的50.6%。
  辽宁一年内实现百万职工并轨的大战役,不仅破解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困扰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难题,使许多难以为继的国企重现生机,更重要的在于对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并轨与就业相结合,一手抓并轨,一手抓就业。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辽宁促进再就业工作方案》、《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重点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通过吸引外地企业来辽宁创办企业,已经实现57万人就业;通过1381家职业介绍所,实现了56万人就业;还有30万人通过社区安置实现了就业。试点以来,全省已经有184.8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有60万人是并轨失业人员。
  辽宁省还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帮助并轨后一段时间没有再就业或是再就业后收入较低的职工渡过难关。2001年,沈阳市政府为“低保”和特困人群筹措“低保”资金9900万元、供暖资金5400万元、临时救济资金3000万元;大连采取有效措施,接续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解除他们的就业难题;对年龄较大、缴费比较困难人员,市政府出资给予养老保险费补贴,到目前,已有4.3万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大病统筹;两年来,全省共筹集扶贫帮困款物28.6亿元,集中捐赠9.4亿元,救助70万户、196万名贫困职工群众。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贫困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一年多来,辽宁社保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趋于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费征缴率均在98%以上。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5.8万人,参保率90%;
——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企职工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省再就业中心由过去的4801个减少到371个,在中心的下岗职工由44万人减少到6762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均被纳入“低保”范围,保障人数由2000年的71.5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占全省非农人口总数的7.8%;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试点以来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余万人,近50%的并轨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多层次的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4个市都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由2000年的105.1万人增加到617万人,覆盖面由12.2%提高到71.7%;
  ——社保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90%以上的街道、92%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服务机构,21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社会化管理;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了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
——社保试点使辽宁省国企劳动力结构成功地进行了调整,拉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国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用工自主,职工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机制正在形成。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随着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将大大加快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