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从《蒙娜丽莎》到《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30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

  从《蒙娜丽莎》到《清明上河图》
陈履生
  巴黎的卢浮宫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圣地,因为这里珍藏了无数的艺术精品,而且大都可以目睹,不像北京故宫的藏品大都是秘而不宣。卢浮宫有正式职工1100人,全年经费开支高达5.6亿法郎,而每年的门票收入和其他收入只有0.8亿法郎,也就是说,卢浮宫每年要靠国家拨款4.8亿法郎作为补贴才能正常运转。
  进入卢浮宫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卢浮宫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都在地下展开。大厅中间有派发导游图和咨询的区域。导游图有各种文本,原先没有、但现在已有中文的。这说明卢浮宫的中国游客的数量在增多。缘此,广场上卖画片的黑人都会说简单的中国话“你好”、“两元”。
  相信第一次进卢浮宫的人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展览空间和众多入口,一下子不知所措。面对那目不暇接的众多世界美术名作,对于多数观众来说,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如果细看的话,可能一个星期也看不完。
  卢浮宫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蒙娜丽莎》。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各种描述中是那么神秘,而有关她的传说又是那么迷离。她的笑容给人以美的敬畏,她的眼神给人以爱的憧憬。人们正是怀着这种敬畏和憧憬簇拥在她的前面。悬挂《蒙娜丽莎》的那一面墙上只有这一幅画,像这样一幅不大的画面占据一个墙面在卢浮宫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预留的宽阔空间正是考虑到她的魅力和影响。实际上人们在摩肩接踵之中(图①)很难安静或仔细地欣赏她的微妙之处,仅仅是为了满足那久藏心中的对美的企盼。
  无疑,这就是人类对于美和艺术的一种特殊的偏好,而这种偏好在去年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展”上也得到了验证。在“国宝展”上,专门为《清明上河图》拉了一道参观的引导线,人们沿着这条线自觉地排队等待,队伍一直蜿蜒到展厅之外的过道(图②),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就画中的内容而言,各种印刷品基本上都能够看清楚,但是,人们对于真迹的兴趣盎然,正是因为那种微妙的美的吸引力,以及名作之“名”的魅力。由此,人们也可以看出美的经典具有共同性的一些特征,并感叹像达·芬奇、张择端那样的创造经典的大师的鬼斧神工,而寄希望于当代艺术家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