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走近丰子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9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走近丰子恺
  周易
  我年轻时就喜欢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但对他了解不多。这次应出版社之约为他的随笔插图,重访缘缘堂,走近丰子恺,才看到了他文艺背后的一些东西。
  一进丰子恺故居院子,迎面见一尊高大的石雕像和围墙上的石刻漫画、石像后的漫画馆,马上联想起“漫画大师”这一掩盖其成就的尊称。其实,丰子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人更赞赏他的随笔,尊他为文学家;《辞海》里还说他是“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也有人称他为翻译家,只是谈他译作的人不多。这次我在陈列室看到了三大本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看来这“翻译家”确实名不虚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为了维护中日友好,很重视介绍日本文学作品,有关部门请丰子恺翻译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成书于1006年前后,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约一百万字,里面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文笔生动,丰子恺游学日本初读古文原著时就爱不释手。小说中引用了很多中国古籍和唐诗,丰子恺翻译时发现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感到特别亲切,也常常回忆起在日本的生活,心中充满着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
  丰子恺的译作有三十多种,主要集中在青年和晚年。他只在师范中读过五年英语,日语、俄语都是自学的。学俄语时已五十多岁了,还每天坚持自学三四个小时。他自己说:“为了学俄文,白了不少头发!”他把外语作为治学和工作的工具,刻苦钻研,务求精通。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放弃其他工作(包括绘画),专攻俄文与音乐,是因为“前者为文化交流,后者为鼓舞民气”。他为时代需要而学,随时代一起前进。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文革”浩劫中,在屡挨批斗、久住“牛棚”以后,仍坚持译出《落洼物语》等三书。翻译是他毕生事业的一部分。他这种执着的人生追求和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谈起丰子恺,有些人总认为他年轻时就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已看破红尘,思想出世。这实在是片面的。丰子恺信佛,有“雍容恬静,一团和气”(朱光潜语)的风度性格,但他终生珍爱生命,服务人生,也有疾恶如仇、金刚怒目的一面。展厅中有一本蒋坚忍著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丰子恺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曾提到准备据此编一本《漫画日本侵华史》,“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丰子恺对日本人民是非常友好的,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他愤然而起了。他誓以“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他还主张“以杀止杀,以仁克暴”,甚至要把侵略者的心挖出来看看究竟是虎心还是狼心。他就这样爱憎分明,关心祖国,积极投入抗战。王西彦回忆文章中说“丰氏身上完全看不到超脱尘世的样子”。朱光潜说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丰子恺特别服膺他的导师李叔同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并告诫说:“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走近丰子恺,不仅更多地看到他的漫画,也感受到了他的独特的人格力量。
  当然,欣赏艺术品并不一定要了解艺术家本人,正如不知达·芬奇同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并不影响对《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的欣赏一样。但是,我想如果对作者多一份了解,那么对他的作品也必然会多一层领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