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荞麦园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9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荞麦园小记
  马治权
  荞麦园是一家卖陕北饭的特色风味店。老板薛莹巧三十出头,皮肤白皙,眼睛细长,气质文静。平时见了,她会温柔地一笑,像实习生一样,使你感到的是腼腆羞涩。但她实际上很泼辣果敢。凭着这股果敢认真劲,薛莹巧把荞麦园办得红红火火。
  其实荞麦园的创办还有点传奇色彩。老板薛莹巧在日本读书期间,日本人招待她吃荞麦宴。薛莹巧问:“日本也产荞麦?”日本人回答:“是从中国进口的。”薛莹巧又问:“为什么要进口荞麦?”日本人回答:“荞麦是杂粮中的极品,长期食用可医治现代人的‘富贵病’。”
  薛莹巧受到了启发,回来后就创办了荞麦园,开始研究荞麦系列,如荞麦碗砣、荞麦抿节、荞麦麻花炒鳝段,以及荞麦凉粉、荞麦馍馍、荞麦麻食、荞麦稀饭等。加上陕北其它小吃,荞麦园的饭菜特色就不同一般了。“时势造英雄”。中国人奔小康,饮食需要革命,而开发绿色食品正是方向。
  总店初办时,薛莹巧还不老练,所以,面积只有二百平方米。分店今非昔比,面积扩大了十多倍。一栋楼,十几个包间,有吃饭的地方,也有茶舍、歌厅。店内装饰风格独具,陕北风情为主调,名家题词点缀其间。因我是陕北人,近水楼台,得天独厚,老板薛莹巧便请我题写了店名。群贤毕至的地方,让我显山露水,我真有些受宠若惊了!不过,高兴归高兴,字还得横平竖直、认认真真写哟。
  荞麦园现在远近闻名,几乎成了陕西文化人的沙龙。这除了“天时”(生活富裕了,人们开始注意绿色食品)、“地利”(美院这块地方,听起来就不同凡响)之外,“人和”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老板薛莹巧经营有方,乐此不疲。“来的都是客。”凡是在荞麦园吃过饭的人,店里都有记录,她便隔三岔五地打个电话,问候问候。常来的客人,逢年过节还主动请来免费用餐,征求意见。有时也登门拜访,送点油糕或米酒,略表心意。时间长了,“荞麦园”三字便不胫而走。“人和、店雅、饭菜香”便也成了该店的口碑。民歌手王向荣说:“我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唱到哪里,红火到哪里。”王向荣也是荞麦园的常客。他在别的地方怎么唱,红火成什么样子?我都不得而知。但王向荣在荞麦园放歌,却是我亲见亲闻的。那歌声真正是昂扬奔放,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听者无不叫好。
  今年春节,薛莹巧请我写一副春联。我常来店中,感触尤深,所以几乎不假思索,就一挥而就。上联为:信天游唱出四面情情深意长;下联为:陕北饭引来八方客客雅人和。横批:此为家乡。有人问:“横批出何典?”我说:“李白《客中作》。”李白这首诗本来是写乡愁的,但由于主人的好客,兰陵美酒的香郁,竟使他忘了乡愁,甚至于流连忘返。因之写出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名句。这种心情正好与客居长安的陕北人的心情相似。我于是将“不知他乡”改为“此为家乡”。其意是说,这里就是你的家乡啊!这里有“三边”羊肉,有甘泉豆腐,有热腾腾的油糕,有滚滚的米酒,有《兰花花》,有《走头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