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阅读
  • 0回复

范跃宁的“延安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1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他是江苏无锡的一名普通机关干部,先后26次到延安,深入黄土高坡的近百个村,帮助数以千计的农民朋友脱贫致富;他还积极联系,为延安百姓捐款、捐物。请看——
范跃宁的“延安情结”
本报记者 郑少忠
  村支书拉着他的手说:老范,你刚来那会儿,咱合计你来我们这儿,也就是完成组织上的任务呢,顺便到延安参观一下,没想到你一跑就是好几年……
  这个场景令范跃宁至今难忘:今年正月十四,陕西宜川县英旺乡下里塬村200多名村民聚集在村支书沈仲录家,用腰鼓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式欢迎范跃宁来延安过年。
  沈仲录拉着范跃宁的手,嘿嘿地一笑:老范,你刚来那会儿,咱合计你来我们这儿,也就是完成组织上的任务呢,顺便到延安参观一下,没想到你四十好几的人,一跑就是好几年,来来往往几十趟,给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难题,把延安当家了!
  1998年4月初,范跃宁随无锡市党政代表团首次来到延安。短短几天的参观考察,范跃宁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延安人民太伟大、太好了,一定要想办法报答他们!
  宜川县委书记说,对口扶贫本来是一种组织行为,老范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动真情,扶真贫……
  第一次来延安,他就一头扎到黄河岸边的下里塬村,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将全村106户人家的人口、收入、期望要求等制成表,带回无锡,经朋友推荐,与无锡第一百货集团结为帮扶单位。该集团挑选106名党员、劳模、优秀职工代表,一一与农民结成帮扶对子,及时将致富书籍、棉衣、学习用品等寄至结对农民家中。
  范跃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摄影。每次去延安,他都要拍20余个胶卷,26次共用了500多个胶卷,放印了18000多张照片。他常将照片带在身边,一有机会就向亲朋好友、各界人士宣传。
  在他的感染和游说下,无锡国联集团捐资16万元,为宜川县丹洲镇程落村打井,解决了该村的用水难题。无锡信托投资公司决定将公司原计划用作周年庆典的20万元钱,捐献给宜川县党湾乡景阳村,建起一所希望小学……
  据不完全统计,5年多来,经范跃宁联系,为延安部分县区捐款、捐物数百万元。
  谈起这些,宜川县委书记李世清感慨地对记者说,对口扶贫,本来是一种组织行为,有的人甚至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老范却数年如一日,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动真情,扶真贫,帮助很多连面都没有见的农民,真让人敬佩呀!
  范跃宁动情地说:情感是双向的,我之所以对延安乡亲有很深的感情,是因为延安人民太好了……
  面对记者,范跃宁这个不善言谈的中年汉子动情地说:“情感是双向的,我之所以对延安乡亲有很深的感情,是因为延安人民太好了,太重感情了。”他哽咽地给记者讲了这样几件事:
  2002年10月下旬,我刚到宜川,招待所的服务员就“泄密”了。十几个熟悉和不熟悉的大哥、大嫂从四面八方赶来,还有一个不知名的老大婶硬塞给我“两包大红枣和亲手绣的鞋垫!”
  还有一次来宜川。我答应去村民王志民家看望。那天,天色已晚,大雨滂沱,是黄土高原少有的降水。王志民和女儿到山下来接我。王志民一手拿伞,一手拿着手电筒。而他女儿王琳手里令人费解地拿着三双鞋。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他们在泥泞地里走了一段,鞋上沾满了泥巴,像两个大泥球,沉得拖不动脚,他们就让我换一双鞋;“泥球”由王琳拎着,走一段路换一双鞋。当王琳拎着6个大“泥球”时,我终于爬上山坡来到了他们家。等待我的是他们一家人热情的笑脸和热气腾腾的小米粥、烙饼和炒菜。这一晚我怎么也睡不着,天都快亮了,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我感觉就像是触摸到了延安人民一颗滚烫的心……
  说到这儿,范跃宁的声音很慢很低。不经意间的目光接触,记者分明看到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附图片)
  范跃宁与结对的“窑洞娃”吴苗苗、吴晓红在一起。
  本报记者 郑少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