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上德若谷——简评《道德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1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上德若谷
——简评《道德之歌》
杨匡汉
  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在求稳定、求发展的今日中华,全社会倡导道德、崇尚诚信,追求真善美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人们的精神生活正日益变得更加美好……光明日报文艺部和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宣传部及时策划、组织了主题为“道德之歌”的诗歌创作活动,历时半年,从海内外1.6万多首诗作中最终遴选出、编印成集《道德之歌》,近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
  椽笔书道义且又振采乎诗章,当可由浮世而现精神。这样的吟唱多么真挚热忱:一个曾是快乐健康的青年因突发的灾难而失明,在极度绝望时,他的妻子用真情“燃烧起胸中生命的那团火”,让他坚信“怯懦永远不是幸福音符的光顾者”,“就算你失去了一切/就算你失去了整个世界/但你却永远永远拥有着我”(《妻子对我说》)。这样的抒写又从细微处见大爱:一位远行的游子,那种文化的乡愁化作了血液的潮汐,“一封来信就是祖国/一页单薄的、写满了汉字的纸张就是祖国/打来的一个电话就是祖国/寄来的一张照片:父母,兄弟,姐妹/他们望着你的目光,就是祖国”(鲁语:《祖国》)。在多篇对“我的父亲母亲”的颂扬中,也凸显着道德情操的火焰:铁匠的父亲成为儿子心目中男子汉的偶像,“耀眼的火花是铁与铁的碰撞/叮叮当当的敲打是父亲演奏的音乐/在洪亮的音乐中父亲纯朴而豪放/在父亲的音乐中我开始领悟人生”(熊国华:《男子汉的偶像》);至善的母亲使粗疏的儿子成为永生的追悔,“在所有的词里我最怕‘失去’/‘失去’是词里的刀子/母亲,我轻抚我的伤痛/说给有母健在的所有人”(雷抒雁:《母亲》)。这些诗性的浩叹,斟酌于世态又练情于义理,为道德建设增添了华章。“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诚如先贤老子所言:“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一个人倘若失道失德,其言行举止就暴戾恣肆;而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对于道德问题予以应有的关注,则是一种天职。
  思想、道德、礼仪、宗教、信仰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从来并非诗歌之累。相反,当它们通过审美的中介,由来自“生活”和“存在”之“思”,转化为独特的、鲜活的物象、意象、心象,会产生撼动灵魂的力量。《道德之歌》中的不少篇章,注意到了这种艺术的转化,且扇面形地加以展开。如《回家》(韩作荣)是从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的视角,细语家庭的殷殷亲情;《小伞》(高洪波)聚焦于雨中让伞的细节,让友善的童心在瞬间闪烁;《艄公的存折》(岩泉)通过一张小小的“为建桥募捐”的存折,展示了敬业奉献者高尚的心灵;《你的生日由北向南而来》(梁平)有别于烛光下的温情脉脉,突出了“这一个”钻塔般庄重、火焰般燃烧的“生日”,是可让人听到“石油的喧哗”,连“黄土高原的每条脉管都跳动起来”,使“生日”得到一种道德的净化与升华。这样的“道德之歌”,就摒弃假、大、空和概念游戏,而使诗真正成为诗心舒卷,成为艺术的“教化”。
  老子有曰:“上德若谷”。这一恰当的比喻蕴含着深意奥义:最高尚的道德犹如川谷,上仗大山之气象,下涌潺潺之流水,兼具刚与柔、重与轻之两脉。故而有川谷,才有山水,才有天下,才有情操与襟怀。我们常说的“道德文章”,恐怕也离不开这种“谷”性。川谷之水总是具有诗性的,是“人间一条真情的溪流”,“它漂流过许多痛苦/也承载过无数欢乐/它卷走过无谓的叹息/也托举过凝重的希望”(邓仁权:《真情的溪流》)。上德若谷水长流,对于汇集真善美之道德的赞颂,是诗歌绵延不绝的“母题”之一。现在,《道德之歌》以单纯、朴实、饱满的风采有了好的开端,那么,我恳望广大诗人、词家将这一“母题”接续下去,咀英嚼华,茹古含今,笔泻琼瑰,有更多深邃与原创相结合的新篇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