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星夜借宿西游村——踏寻郑和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2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星夜借宿西游村
——踏寻郑和足迹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近年来,帕泰村成了旅游点。游客们到此是为了看拉木群岛的原始、纯朴与自然,图个放松与清静。我们刚上岸,村长阿斯曼·莫德闻讯后便热情地迎上来,表示愿陪同我们参观帕泰村遗址。
  在村长带领下,我们穿过一片香蕉林,来到满目残垣断壁的遗址。村长说,进村后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影响,就连许多人的长相也与中国人相近”。话音未落,迎面走来一名背着草包去田地劳动的中年男子,村长便问像不像中国人。走进狭窄的村中巷道,在一户双扇木门的村民家前,村长示意门上的锁就是中国式的,村里的许多房子与中国古建筑风格相似。
  在村长家中,我们看到从室内顶棚中央吊下来的一盏马灯,顿感亲切。村长说,帕泰村之所以受中国的影响,说来话长。“很久以前,一艘中国船只因迷失方向驶入帕泰岛沿岸,在上加村附近不幸触礁下沉。慌忙之中,船上数百人纷纷乘救生小船逃命,并从大船上快速搬下瓷器和丝绸。他们当中,有400名划向帕泰岛,最后在上加村登陆,用随身携带的中国瓷器和丝绸与当地人交换食物和钱财。后来,由于缺乏饮用水,不少人被迫离开了。中国人目前只剩下3户了。”“瓦法茂”是这个村中国人后代的共同姓氏,也成为帕泰岛上中国人的代称。在当地,这些瓦法茂人被视为“富人”,因为祖先当年带来的瓷器和丝绸为他们奠定了殷实的家底,加上他们的辛勤劳动,生活较为宽裕。
  随后,我们来到西游村。西游村是帕泰岛上最大的村庄,现有居民3500多人。岛上无电,也没有旅馆和饭店,客人来访须吃住在村民家中。我们借宿在一位渔民家,他家四间房子中的一间放了一张高低不平的床,上铺一层旧棉垫。主人从墙角旧篮子里取出两块浴巾大小的旧花布递给我们,说是夜里御寒用的“被子”。于是,记者就裹着这块布在似睡非睡之中过了一夜。
  在西游村也有四户“中国人”,严格地说可能是带有中国血统的当地人。来到第一户门前,撞上了“铁将军”。第二户的女主人是华裔,她下农田劳动去了,16岁的儿子留在家中,他从破旧铁皮大门缝中露出头。导游说:“你看,这男孩的两个眼睛很小,皮肤比我们白,头发比我们黑,典型的中国人形象。”记者想进他家看看,但得到的回答是“妈妈说她不在时不让生人进门”;记者又提出给他照相,他说这要经过他母亲同意。看来家教还比较严格,这大概与中国人的传统有点关系。好不容易找到第三户华裔家庭,男主人却不在家。女主人很热情,她告诉我们,男主人懂得一些中医医术,在当地颇有名气,前些年在马林迪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几天前回来探亲后刚离开。
  正当记者在村中小道上徘徊时,一位挑着水桶的精瘦老人伸出双手紧紧抓住记者,激动地说:“你一定是从遥远的中国来的,我老家就在中国。”说着说着,他的眼睛湿润了。老人自我介绍叫萨利姆·布瓦纳赫里,今年58岁,并邀请记者到他家去做客。他说,很久以前,他的祖先从中国经越南乘船来到这里。老一辈人经常对他讲,中国很大,距离这里遥远,乘船需要很长时间;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形的,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闻名世界。他家的房子外形与当地的无大区别,内屋墙上挂着一只大摆钟,听老人说是祖先留下来的。记者顺手取下来仔细看,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接着,他从后门旁边的墙窝取出一把黄色铁锁说,他用的是“三环牌”锁,上面写着“中国制造”,这是他家保存的惟一与中国有关的物品。(三)(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萨利姆·布瓦纳赫里。 本报记者 李新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