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真善美”的体现——析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推荐方案设计理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2
第8版(体育)
专栏:

“真善美”的体现
——析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推荐方案设计理念
新华社记者 王军
  1896年,法国人顾拜旦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怀有这样的希望:能不能通过恢复奥林匹克这种古典的运动形式,消除人类的战争?
  一个世纪过去了,战争未能避免,奥林匹克运动却成为人类追求和平的象征。“更高、更快、更强”是这项运动发出的世纪强音,而蕴涵其中的对人类“真、善、美”的热望,不知唤醒了多少寻梦者的良知。
  自从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复活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建筑大师们也成为这场运动的竞技者。当运动员以“力与美”塑成了人类向极限世界挑战的姿势之时,建筑大师也为这个永恒的冲刺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丰碑。
  刚刚落幕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设计竞赛,真实重现了这动人的一幕。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真、善、美”被他们融入其设计的作品中,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也同样是建筑师亘古不变的职业法则。
  这个承载着希望的“巢”,总能让人想起北京壮丽的紫禁城。建筑大师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紫禁城的宫殿,那些古老而传统的中国建筑,不也是这样吗?你看,这些先人的遗构,也都是如此的坦诚。在建筑的外观上,你会清晰地看见柱、梁、斗拱这些结构的存在。它们都是力的承载者,都是功能的“肌体”,但是它们袒露在外,又是美的。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宏大的屋顶是其最显著的表征。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造型,还处处合用。夏季艳阳高照,阳光被它挡在门外;冬季暖阳低垂,阳光又被它放入室内,满屋生辉。
  奥林匹克建筑大师就这样把他们对中国建筑精华的理解,对人类建筑通则的理解,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化入到他们的创造之中。
  承载着希望的“巢”,以巨大的钢网围合、覆盖着10万人的体育场;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把阳光滤成漫射状的充气膜,使体育场告别了日照阴影;整个地形隆起4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
  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勉强,都是那么自然、纯静;而唯一让人激动的是它以灰色的钢网内置一个土红色的“碗状”看台。如此强烈对比的色彩、内向而含蓄的美,让人再一次想到了紫禁城,那个以青灰色城墙环绕着红色宫殿的不朽杰作。
  马里奥·博塔,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理性建筑大师,去年从瑞士来到中国,在紫禁城内徜徉不已。
  “你们没有必要生搬西方的东西,只要把故宫研究透就够了。”他给中国的建筑师留下这样一句话,“你看,故宫只有两三种色彩、两三种建筑材料,就是用这么简单的东西,就营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建筑环境!”
  仅仅过去了一年,这番话就被印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