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拉木岛上“中国风”——踏寻郑和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3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拉木岛上“中国风”
——踏寻郑和足迹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我们沿着林荫小道从西游村返回上加村。一位年轻的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
  这位31岁的村长,名叫斯瓦雷·穆罕默德。他介绍说,上加村村民共有480人。“上加村的原名叫姆坦噶尼,意为沙漠之地,中国人来后将村名改为上加,源出中国的上海市。”当问及此说法的出处时,村长说一是根据当地传说,代代相传至今;二是他曾在肯尼亚出版的一本世界历史书中读过这段历史。“中国人到来之前,居住的是阿拉伯人,郑和的船只遇难后,上加距离遇难地点最近,加之易于登陆,逃难时的中国人自然首先选择了上加。”至此,根据帕泰、西游和上加三个村子的采访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年中国船难发生后,船员们先登陆上加村,后因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向西去了帕泰村,另一部分朝北创建了西游村。考古专家认为,上加遗址年代应是在15世纪前后,其中发掘的中国瓷器和陶器的年代从唐朝一直延伸至明朝,包括唐朝的漆陶器、橄榄绿陶器,以及明朝的青瓷器、镀花瓷器。
  在村长带领下,我们来到不远处一位专事按摩的大夫家。刚步入家门,一名50开外的妇女闻声掀开门帘从里屋迎了出来。看得出来,她家中的摆设在当地颇为讲究。这位名叫姆瓦纳布里的按摩大夫介绍说,她的手艺是祖母传教给她的,祖母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谈起诊治疾病的种类,她用病例回答问题:“当病人关节脱节时,他们找到我,我为他们正骨还原,如下巴颌骨脱节,胳膊脱臼等。”“治疗的方法先是用双手慢慢地摸准位置,然后右手或双手猛然使劲让其归位。复原后病人一般还会感到有些不舒服,再用手轻揉一阵以减轻患者痛苦,病人逐渐就会感到正常。”“有人肚子疼找上门来,我一般先为他们泡一杯生姜茶,也就是用当地的一种类似茶的树叶与生姜片一起冲泡,病人饮后再给他们轻轻按摩,效果比较好。”采访按摩大夫后,村长说:“对于遥远的中国,老年人总是说中国人医术高明,用手按按压压就能治病,神奇无比;年轻人常说中国人的功夫名扬天下无敌手。这些大概都不会错吧!”
  从上加返回拉木岛,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博物馆前言中介绍说,拉木是斯瓦希里语的发源地,深受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博物馆内,本地出土的中国瓷器占馆藏的相当大一部分(见图本报记者李新烽摄)。一组中国瓷器的说明中写道:“14世纪至18世纪,中国瓷器在拉木非常流行,中国人用瓷器交换象牙和黄金等。”在一个中间带花纹的大青瓷盘子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敲击此盘子能发出悦耳之音,以焕发人们的精神;据说如盘中盛有含毒饭菜,该盘子会自动破碎。”一组瓷器杯子的下面写着:“在18世纪,拉木人把中国的青瓷和白瓷杯子用作咖啡杯。”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中国当代瓷器水杯仍是拉木人今天的咖啡杯。
  拉木城的建筑和饮食受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当地的一种双层饼和乌加里粥(即玉米面粥),其制作方法与中国大同小异。在一本介绍拉木饮食的书中,当地不少食品的制作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中餐的做法。
  西方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认为,郑和当年率船队远航西洋,比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其船队规模之宏大、声势之浩荡、组织之严密、造船与航海技术之高超,特别是船只设有船舵和防浪船舷,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事实证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所访国家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谊与了解,带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特别是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达到了互通有无、增进了解的目的。在这些“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相互交往中,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积累了难得的第一手素材。(全文完)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