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妙手与仁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3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妙手与仁心
白剑峰
  最近,一幅漫画(见下图)打动了我。这是北京积水潭医院一位医生为手外科专家韦加宁作的:画面是一只手掌,手指上是各式建筑。
  原来,这是韦加宁多年来“手术原则”的生动写照:尽量为每一只残缺的手保留功能,哪怕是保留半个指节。他打了一个比喻:有钢筋水泥,就建座楼房;有木材砖瓦,就建座平房;什么都没有,也要搭座茅草房。透过这幅漫画,我似乎明白了患者为什么如此爱戴韦加宁。
  自古以来,医术高超的“妙手”有之,医德高尚的“仁心”有之。但若二者兼具,却并非易事。韦加宁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他总是从平凡的小事中,流露出对患者的深情与关爱。他喜患者所喜,忧患者所忧,见到家庭贫困的患者,他总是劝人家挂个普通号省点钱;见到疑虑重重的患者,他总是认真地画出手术的图谱,让人看到手术后的希望。他和患者之间,似乎从来没有阻隔,永远是零距离。
  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的医患关系。有不少医生说,现在的患者太苛刻,稍不如意,就要打官司,闹医院,实在令人心寒。而不少患者说,现在的医生太冷漠,多问一句就嫌烦,缺乏起码的医德。医患之间的紧张气氛,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素有尊医的传统,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都是满怀虔诚和希望来“求医问药”的。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医治百病,这是谁都理解的。患者从来没有要求医生个个是“扁鹊”,人人是“华佗”,他们只要求医生至少有一颗仁爱的心,一句温暖的话。在任何时代,这都是患者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难道,这也算苛刻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中的“妙手”越来越多。但是,“妙手”易得,“仁心”难求。在许多大医院,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一流的设备,欣赏世界一流的手术,阅读世界一流的论文。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真诚的微笑和交谈,体会不到医患深情和人文关怀。事实上,医学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体现在精神关爱上。因此,医生多一分“仁心”,不仅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学之幸。
  反观患者,尽管有无理取闹者,但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的。医生的点滴关怀,在患者心中会成为涌泉。记得一位医生在查房时总是喊“老张”,而不直呼患者床号,对于这声充满情感的问候,“老张”在出院数年后仍念念不忘。这说明,医患坚冰,会融于温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