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心系泥河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3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心系泥河湾
李如志
  郭洪岐是一名省级领导,担任过河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如今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然而他仍然矢志不渝,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泥河湾这一古老的人类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建设上。起因是那年他率团到东非考察,那里的领导人带他到博物馆参观,人家骄傲地宣称,东非黑人是全人类的祖先,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二百七十万年前原始人的脚印。站立行走是猿变化成人的重要标志。因此,古人类学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起源于东非,是从澳杜维峡谷走出来的。这对他刺激很大,知识丰富的他立即想到了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和蔚县境内的泥河湾。他要向这个结论挑战。
  这里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各时期旧石器文化而闻名于世。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泥河湾的名字被刻在中华世纪坛第一级阶梯上,现有的挖掘已将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二百万年前。郭洪岐想,中国也应该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人类不仅从东非的澳杜维峡谷走来,也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开发、利用泥河湾中去。
  郭洪岐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驱车前往泥河湾。11月的关外,北风凛冽,天上飘起鹅毛大雪,阳原的领导劝他,天气这么不好,道路又不好走,还是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再去吧。郭洪岐斩钉截铁地说:“事关重大,这件事办不好,我于心不安,一刻钟也不能耽搁。”他们顶风冒雪来到了泥河湾。
  泥河湾不愧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从1942年发现以来,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五百多名专家学者来此进行考察研究,先后发现旧石器遗址八十余处。郭洪岐一处一处地看下去,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也引起他无限的思考。
  回到省里,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食不甘味,夜难成眠,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建议稿写了出来。他一口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泥河湾遗址群的十二条建议”:一、有组织地继续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发掘研究;二、制定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泥河湾遗址群的开发利用价值;三、采取措施,切实搞好对泥河湾的保护;四、当务之急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五、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六、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七、做好泥河湾遗址早日列入国家、世界级地质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八、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泥河湾遗址群研究、开发、利用的必要资金支持……他的建议首先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全力支持,在河北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作为提案,与会的七百多名委员一致通过。后来省里成立保护泥河湾领导小组,将泥河湾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并确定了急办的几件事:同意建设泥河湾博物馆,选址由张家口市研究提出意见,选址要靠近景点,交通方便,经费由省财政为主解决;解决好防洪、交通和绿化美化问题,并拨付文物挖掘经费三十万元。
  前不久,以郭洪岐为名誉主席,由众多专家、教授、学者和专门人才组成的泥河湾文化研究会成立,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联名发来贺信。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使致力于泥河湾保护、开发、利用的郭洪岐深受鼓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努力,泥河湾遗址群的防洪堤坝已经筑起;道路建设和绿化美化已有突破性进展;二百万年前文物的挖掘工作正在进行;博物馆在完成选址、设计前期到位资金六百多万元之后,施工正在繁忙进行当中。郭洪岐虽年近古稀,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断定,随着泥河湾的开发不断深入,必将对河北乃至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他决心为此奉献一切。(作者单位:河北武安市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