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大奖”的回归——写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开赛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5
第8版(体育)
专栏:

  “大奖”的回归
——写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开赛之际
本报记者 李中文
  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今年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的全国田径大奖赛4日在南宁悄然拉开帷幕。
  尽管这一名为“大奖赛”的赛事此前并没有产生什么大奖,尽管这一赛事迄今为止仍未成为催生田坛名将的舞台,但提及全国田径大奖赛,人们应该不会陌生。因为这项赛事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和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1998年马俊仁率领的辽宁女子中长跑队因未按规定参加大奖赛而无缘参加当年亚运会的风波。
  其实,一些普通教练也好,大名鼎鼎的马俊仁也罢,他们拒绝通过参加全国田径大奖赛来维持与提高训练成绩的做法,与他们长期坚持“单周期”或“双周期”(即运动员在全年训练中竞技状态只出现一个或两个高峰)的训练理念直接相关。而中国田协为力促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形成“以赛带练”的训练方式,一度采取强制措施,如规定“运动员必须参加一站室内赛和两站大奖赛才有可能获得参加年度全国田径锦标赛及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等大赛的资格”。由此,围绕着该不该参加田径大奖赛,田径大奖赛的赛程设置到底合不合理等问题的争执也就时有发生。
  客观地说,从国际田坛的发展趋势看,以赛促练,以赛检验训练的方法固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以此要求运动员通过参加全国田径大奖赛马上完成训练观念的转变,第一显得有些不现实,其次则显得有些武断。因为毕竟同国际接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当年的全国田径大奖赛而今看来也有太多不合理之处。田径大奖赛名为大奖赛,实际上即使得到总决赛的冠军也得不到什么大奖;田径大奖赛曾长期处于只求规模、不注重效益的粗放式经营状态;田径大奖赛的赛期过长、赛地安排也不尽合理。所有这些,都既影响到全国田径大奖赛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办赛模式,同时也影响到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参赛积极性,影响到大奖赛为拉动中国田径整体水平提高所能起到的作用。
  而今,刚刚在南宁开幕的全国田径大奖赛首站赛事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赛事“减肥计划”实施得当,比赛项目由过去面面俱到的37项赛事减为而今的18项赛事(男子:100米、110米栏、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标枪;女子:100米、5000米、100米栏、400米栏、跳高、撑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链球、标枪),比赛时间由过去的两天缩减为而今的半天,比赛的规模由过去的动辄六七百人到而今的100多人。而运动员少了,教练员、裁判员肯定会相应减少。由比赛项目减少、参赛运动员减少引发的赛事规模缩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大奖赛奖金数额的大幅度提高。因为赛事铺的摊子小,便可以将办赛资金主要投入到对优秀运动员的奖励上。有心人曾为参加今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的特别优秀的运动员算过一笔账,拿男子跨栏选手刘翔来说,如果他正常发挥,那么他在今年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便有可能拿到8万多元人民币。当然,这笔钱对有些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来说,不过是一场比赛所得奖金的零头,但对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田径选手来说,这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这两年,为从低谷中走出,中国田径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改变过去松散的管理体制,力主组建田径项目的国家队,在几个发展潜力较好的项目上实行主教练竞聘制等。此次对已经形成传统的全国田径大奖赛进行赛制改革,也是中国田径界整体改革方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今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的最大变化在于使“大奖”的概念得到提升,使大奖赛从此变得名副其实。而此种改革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在于全国田径大奖赛从此将成为一项造就中国田径明星的比赛,成为与人们的欣赏习惯、与电视转播紧密相连的比赛,成为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比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