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建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坝——读长篇报告文学《发兵治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06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建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坝
——读长篇报告文学《发兵治水》
高洪波
  最近,我读了陈咏慷的新作《发兵治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因为曾到三峡工地采风,以为对咏慷所描绘的场景相对熟悉,读来更有亲切感。
  事实上,咏慷为我提供了一个陌生的阅读文本。他将自己的笔深入历史长河之中,力求表现一支了不起的“金奖部队”,写出这支部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写出这支部队里曾叱咤风云的将军,也写几名普通的士兵。于是借助咏慷的笔,我们不但了解了人类驾驭电的历史,也知晓了共和国发兵治水的往昔和今朝,用咏慷自己的话说:“既可视为一部中国历史的读本,又可看作是一册当代中国的大写真。”造成我阅读的陌生感的,是咏慷报告文学艺术化的成功体现,也是他满腔热情地深入生活,采访许许多多水电部队的英雄官兵之后自己酿造的精神之蜜。咏慷是一只勤奋的文学蜜蜂。
  我相信咏慷向虎将师长朱国华、“铁人”王广成、张运铭工程师和“十八棵青松”,以精湛的技术震服美国同行的冉贤厚,还有烈士唐喜成、许国宝等所注入的生命激情,因为在朴素的文学下面,咏慷再现了这一批水电部队精英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勇气,一种不觉其苦而心甘情愿的无畏与坦荡胸怀,咏慷承认在描写他们时“胸中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作为一名职业的阅读者,我注意到他为烘托、表现人物时所捕捉到的细节,也正是这些精彩的细节完成了作者对人物的塑造,譬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一章中赵秀玲、张文彪夫妇舍小家顾大家的细节:儿子就读在河北宣化,由于见不到他的父母,竟一直被校方认为是“孤儿”,与此相反的则是战友们对赵秀玲的称赞,说她在西藏儿子很多,叫羊湖、沃卡、满拉——全是水电站。
  这细节感人而又让人酸楚,展现了官兵们的艰苦卓绝和情感牺牲,在大气磅礴中有几分儿女情长,也体现了咏慷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这样,应归功于咏慷诗的训练。
  我认为《发兵治水》是一部有分量的报告文学新著,为水电部队广大官兵的英雄业绩尽情讴歌的好书,我更认同咏慷“后记”中表述的观点:写一部书就是认识一个世界,他认为在构建物质的三峡大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坝,从这个意义上说,咏慷的目的实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