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他拉山的民族联合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13
第2版()
专栏:

他拉山的民族联合社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在云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几个或十几个民族聚居在一起。他们在语言、文字和生活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一致向往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他们成立了很多各民族联合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他拉山的民族联合社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新平县向南走,翻过一座大山,便到了他拉山。在这个山上的羊奶革村,有21户汉族,7户彝族,10户山苏族(彝族的支系)。
解放以前,山苏族农民的生活最为贫困,受的压迫也最大。他们住在他拉山东面的大磨盘山上,不会种田,每到播种季节,就放火烧山,然后撒下点种籽;不薅不锄,听天生长,加以野兽为害,每年只能收几十斤粮食,仅够一个月吃的。因此,他们不得不靠编箩、打猎去向汉族、彝族的农民换粮食吃。他们穿的,也是向彝、汉族农民换来的破衣服。这10户山苏族过去都没被子。7户彝族农民,过去也是给地主富农种地的,解放前总共才有3条被子两条牛,十来岁的孩子都穿不上衣服。
汉族农民在解放前也大多是租种地主的土地或是养猪、做些木器卖,21户中就有12户不够吃的。
土地改革的时候,居住在他拉山的汉族、彝族、山苏族农民,联合斗争了地主,分得了土地。党引导农民揭发了国民党和地主制造民族隔阂的阴谋,向他们进行了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教育。中共他拉乡支部还动员羊奶革村的农民给山苏族农民盖了房子,让他们从大磨盘山搬到他拉山上来住,靠近汉族和彝族,可以减少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土地改革以后,党又领导他们组织起来生产,先由十几户汉族、彝族和山苏族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可是由於山苏族的耕作落后,有些汉、彝族农民就嫌他们不会插秧、没有农具;当时山苏农民衣服太少要等到太阳出来才能下地,彝族汉族农民又嫌他们上工太晚。组织起来不到半年,山苏族都退出去了。
1953年秋天,党支部又号召他们组织民族联合社。这时,有的山苏族农民就说干活赶不上汉、彝族,叫他们先干一年试试看;有的山苏族农民怕入了社不自由,没法编箩,生活会困难。有的彝族农民也不愿意要山苏人入社。前后酝酿了一个月,合作社总算成立起来了。入社的只有10户汉族和6户彝族,山苏族都没有入社。
他拉山合作社组织起来的第一年,农业增产了26%,副业收入300多元。没参加社的农民,清楚地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处:参加合作社就不用再抢水插秧了;劳力少的,土地同样得到加工;合作社可以集中人力抗灾,野兽毁坏庄稼的情形少了;社员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干活。就在这年的8月,他拉乡的民族联合社扩大到36户,10户山苏族全都入了社。
山苏族入社的时候,有一些汉族和彝族社员还是说:山苏人进来就得“背包袱”,我们给他们种田划不来。党支部书记普兴顺(彝族)就反复地向彝族汉族社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山苏人生产上落后,主要是过去受的压迫大,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进步。在党员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批评,克服了汉族彝族社员瞧不起山苏人的思想。社里的生产开始了,管理委员会在各方面都注意到要加强民族团结。他拉山的汉族农民多会说彝话,山苏人有些也懂彝话,所以合作社在开会的时候,就多用彝话。为了要把各种农活教给山苏人,编生产队时就把山苏族社员和汉族彝族社员混合编在一起,很快山苏族妇女就都学会了插秧,很多山苏族社员还积极学习犁田、挖田、栽烤烟等技术。青年团支部书记邱永安,为了帮助山苏人,也学会了山苏话。这里的汉族和彝族人不会烧木炭,不会编箩,自从山苏人入社后,很多人也都学会了。山苏族社员去找药材时,也主动地带着汉彝族社员去找。有时他们还把自己编好的箩筐送给彝族汉族社员使用。
过去,彝人对汉人有意见不敢讲,山苏人对彝人和汉人有意见更不敢讲。去年不到收红薯的时候,汉族社员邱志彬和李国太私自从地里挖了些红薯;山苏族的社员向他们提意见,指出不该拿公家的东西。管委会表扬了提意见的山苏人,邱志彬、李国太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这样,树立了社员之间相互批评的风气,再不像过去那样有意见不敢讲了。各组社员真正地做到了兄弟般的关怀和帮助。
他拉山民族联合社用集体的力量向自然灾害进行了斗争,得到了丰收。去年夏种的时候,天气干旱,他们用几道水车从他拉河里把水绞上来。结果,社里的庄稼不但没有减产,还增产了三分之一。过去他们不种烤烟,成立合作社后试种了烤烟,增加了很大的收入。他们进行了水利建设,从过去没人敢去的“精怪潭”开了一条水沟,把潭水从五里外引到他们的稻田里,改变了靠天下雨插秧的习惯,保证了稻田的用水。过去天旱时眼看着清清的流水从山上流下去,浇不到庄稼;一遇到秋天发大水,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庄稼能不受淹。成立合作社后,天旱时能把河水引上山,洪水下来又能把它引到河里去,再也不怕旱、不怕淹了。过去单干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看野兽,人要和野兽“抢”粮食吃。去年秋天,社里抽了两个老猎手在山地里搭了棚,专门打野兽,使高山上的庄稼也没受害。这里有很多樟脑树,过去从没人过问,现在合作社正派人学习熬樟脑。
合作社才办了两年,这个多民族的山村已经变了样,人们开始摆脱了穷困,一步一步向着幸福的道路上走。各户社员分的粮食都够吃了。特别是10户山苏族农民,已经改变了世世代代粮食不够吃的情况。社员们几乎家家都有肥猪和鸡群,户户的竹囤里都堆放着稻子。去年全社第一次卖给国家7,600斤余粮,这是他拉山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人们对自己的合作社是什么情感呢?副社长祝有禄抱着他的娃娃向我介绍:这个孩子叫“合作”,这是为了纪念我们参加合作社而起的名字。据他说,还有的娃娃叫“入社”“扩社”。为了把他拉山建设得更美丽富饶,社里最近新添了水车、耕牛,买了打谷机,盖了烤烟房。他们要在今年生产更多的粮食和烤烟,让社员的生活过得更富裕,更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