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海尔 进入约旦 瞄准中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0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海尔 进入约旦 瞄准中东
本报记者组
  从约旦首都安曼沿40号公路西行,百公里处是死海,50公里处有个名为“QIZ”的工业区,海尔与约旦企业合资建立的工厂就在这里。这是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建成的第十三个工厂,据说比海尔在美国的工厂还要大。厂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预定今年12月正式投产,厂内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3条生产线正在调试。约旦海尔有限公司董事长哈里里、中方总经理许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开拓,如同棋手纹枰对弈,要考虑每一手棋的最大作用。海尔在约旦投资建厂,可谓布局妙手。
  约旦国土不大,略小于我国浙江省;人口500多万,相当于浙江省的1/10;它不是产油国,购买力并不强。诸多因素说明约旦本身并非大市场。然而,约旦坐落中东交叉路口,周围与沙特、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接壤,邻近埃及和黎巴嫩,整个地区人口1.4亿,市场潜力很大。交通便利是约旦的一大优势。南方的亚喀巴有深水港和国际机场,以首都安曼为中心的公路网四通八达,联接所有周边国家。海尔的工厂建在安曼附近,就是着眼于产品外运方便。
  除了地理和交通的优势,还有许多软环境方面的特点。约旦长期以来能在动荡地区保持和平稳定。
  它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和欧美国家都保持着合作关系,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和安全环境。
  毋庸讳言,企业投资当然关注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约旦经济实力不如周边的产油国家,但政府对外来投资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包括10年税收减让、国民待遇等,对外资进出不做任何限制。通过海尔与合作方的努力,约旦政府给予海尔工厂25年所得税减免。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外资具有极大吸引力。
  潜在的实惠在于,可以利用约旦与中东和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关税优惠。人口7000万的埃及,由于实行保护性关税,海尔产品迟迟不能进入埃及市场;海尔空调已进入叙利亚6年,但冰箱、电视机等产品因保护性关税无法进入。约旦与周边国家大多实行零关税,在约旦制造的海尔产品进入周边国家自然享受关税优惠。通过原产地转换,既可打开关税壁垒,又可避免“中国制造”引发的贸易摩擦,实现收益增加。
  海尔在约旦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并非纸上谈兵的“路线图”,而是“正在进行时”。2001年10月成立了海尔中东贸易有限公司,选择了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借用当地企业的生产线和销售网络,生产试销海尔产品,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390万美元。2003年因伊拉克战争,第一季度业务受到影响。伊战结束后,中东业务迅速恢复,特别是对伊拉克等市场出口增长迅猛。上半年(主要是伊战后)销售收入达56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预计工厂投产后,每年营业额将达到8000万美元。
  哈里里告诉记者:“我是在广交会上认识海尔产品的。我一直希望与中国人合作。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合作协议中,业务覆盖周边8个国家,这个工厂将成为向8个市场提供产品的制造中心。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
  采访约旦海尔工厂后的一天,当地《约旦时报》“商业与投资”版面上刊登长篇报道,介绍中国TCL与汤姆森公司合资建立世界最大电视机生产企业,预计年产1800万台。由此看来,海尔投资约旦拓展中东战略,不过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缩影。联想到中国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在国际市场屡遭起诉的艰难,“走出去”绝非作秀之举和权宜之计,而是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