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体制创新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灵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0
第12版(专页)
专栏:

体制创新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灵魂
蒋仁富
  体制创新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不竭动力。绵阳地处祖国西部内陆,既不沿边也不沿海,但这里却聚集了很多国防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科技资源及潜能十分突出,如何充分释放绵阳的科技潜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实在在地摆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绵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体制创新实际上是要解放生产力。农村的体制创新在于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是解放城市生产力,科技城的体制创新就是要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这就是绵阳科技城体制创新的特殊意义,也符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
  体制创新必须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制定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既综合配套又突出重点的创新方案。绵阳市委、市政府遵循“绵阳实际+国际惯例+创新”的要求,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机制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的方针,组织各方,集思广益,制定了既有创新性、突破性,又可操作、切合实际的行政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投融资体制、国企体制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方案和实施意见。
  体制创新的强力推进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工作体系。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制创新工作,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五位副市长负责的五个专项体制创新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各个小组的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形成了通力协作、全方位推进体制创新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效。在五个创新中,更具绵阳科技城特色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行政体制创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以减少行政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近年来共砍减行政审批事项660项、占原审批数的65%;建立了中介组织监管新体制;着力推进社区建设;启动科技城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工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办法,建立了市政府采购网站;实施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全面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定了市政公共设施及附属无形资产市场化经营办法;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速度;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了探索。通过行政体制创新,对绵阳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也起到了大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体制创新。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军地结合;促进国防科研院所创新体制,实行“军民分线”,释放科技潜能,发挥人才优势;成立“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走出一条以军转民为突破口、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使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路子。
  教育体制创新。已建成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开放式、联合办学新体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迅猛。西南科技大学校园面积扩展到3000余亩,在校学生发展到24000人,形成了包括19名院士在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建了绵阳师范学院。受科技城良好创业环境吸引,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西南财大等10余所大学来绵阳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近几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民办教育蓬勃兴旺,共聚集社会资金7亿多元,吸引外地学生15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经过体制创新,绵阳的经济、科技、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7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第二位,在西部12省(区、市)大中城市中,居于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兰州5大城市之后,名列第六位。
  绵阳创新体制,实施聚才引智战略,有力地推进了“三个转变”。建设科技城3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8503人,其中博士、硕士及副高以上职称人才511人,海外留学人员85人,本科学历4084人,有107名博士(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绵阳市创办了98家科技型实体。3年来,科技城各创业园区共引进项目756个,到位资金69亿元,其中高科技孵化项目437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