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小康别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29
第16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茶楼

  小康别裁
  杨闻宇
  小康一词由来甚远,传播广泛,人们心里究竟如何体认小康、界定小康的含义呢?却是人各有见,殊难一致。
  我以为,一个人物质上要求并不高,而心想事成,能全力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既保障衣食无虞,事业上又总有进步,于世有补,于人有益,自主自由,乐在其中,这大约就是小康境界了。这种自己创造的日子貌似简单,真正届入其间至为不易,保持稳定持久会更难。
  生活困顿不是小康,长年为衣食住行所累,人穷志短,是很能扼杀人、毁灭人的。贫穷的另一面为大富大贵,颐指气使,炙手可热,这反而是不祥之兆。渴慕富贵的人,紧张中、暗地里最难摆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古老窠臼,而且,灯红酒绿者欲壑难填,行权纵欲者身不由己,腰缠万贯者六神不安,大红大紫患生肘腋,表面的繁华荣耀似乎总在酝酿着某种后顾之忧。
  在我印象中最早的小康,陶潜所记述的“桃花源”里的人家,庶几近之。由此忖度,小康最是离不开和平的环境,狼烟四起、兵车辚辚的战争年代,到处闹事,揭竿造反的动乱时世,或者水、旱、蝗自然灾变疯狂之际,小康是无从谈起的。
  健康二字,对小康举足轻重。这里的健康有两重意思,一指个人体质。体衰多病,卧床难起,自个儿遭罪,合家苦累,小康就销声匿迹了。有人比喻小康是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有机组合,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第一位如果是个“0”蛋,后边连缀的即使全部为“9”,这小康也只是个肥皂泡。健康之二是精神因素。安静简朴,知足知止,能浮云似地脱屣荣利,流水一样淡化烦忧。这等正当合理、沉稳执著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吃五谷生六事,有别于怠惰、懒散、通宵打麻将,属于高雅的精神层面。这两重“健康”之大门,是容易掀开的吗?
  小康由天更由人,君临到具体人家,时限性相当严格。心雄气盛、血性方刚的中年人正处于全力以赴争上游的季节,所谓奔向小康,这正是趋进的必须过程,吃苦受累是必然的(此与射利窥权、争宠求名并非一回事,不宜混为一谈)。人生倘不经历这一奋力上进的重大环节,前景无法与小康接轨。
  小康是个大众型的词语。帝王家的华苑金殿、高车骏马、锦衣玉食,与民间小康风马牛不相及。中国传统型的读书人,认为沉溺于书斋即为小康,这等只容许极少数人涉足的小康环境,时限性更显逼人。诸葛亮蛰居隆中时是个淡泊宁静的读书人,经人三顾之后被请出茅庐,五十四岁那年就星殒五丈原,后来虽是大名垂宇宙,山坳里那种与书为伴的小康日子白驹过隙,着实短暂。由此可知,上帝将小康大体上是为人们安排在后半生的,与年逾六旬之人探究小康,好像更为适宜。年过六旬者,如过江之鲫,嗣后桑榆之景能延续二十年三十年的,数目锐减,这期间生活转轨、睡眠、生病,又要耗去时光,三下五除二,真正留给小康的日子就很有限了。夕阳无限好,愈稀
  罕、难得,愈值得人们爱惜、珍重。
  福无双至,天下多少事,降临之际,人都不以为然,认为平淡,觉不出它的来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也感受不来其间的温馨,在事后偶尔经人点破,自己这才嚼出了内中不寻常的滋味。对这等回味,只能抱憾,只有暗自失悔。世上多少人,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
  小康之境,是物质与精神调理适度的一个微妙的结晶品,又仿佛跌落在宣纸上的一滴彩墨,在不同人心目中洇晕出各不相同的景观与意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躬逢盛世,应当知福,小康一词,字面平常,寓意却深邃,其真正的内涵,也在于各人的体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