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为社会 为未来 为青年——访柏林爱乐乐团(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7
第7版(国际)
专栏:文化多棱镜

 为社会 为未来 为青年
——访柏林爱乐乐团(下)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维持一个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当然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当年乐团诞生的由来就是因为乐师们工资太低、待遇太差,从而愤而与其老板比尔泽闹翻、决定自主的。然而自主谈何容易,柏林爱乐乐团在120年的历史中,多次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几次濒临解散的边缘。但是,如果说有一条贯穿其历史的“红线”,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一直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不仅表现在艺术活动方面,也表现在乐团的经营方面。例如他们曾通过乐师入股方式筹集生存的基本资金,也曾建立自己的退休和抚养遗属的账户。当然,争取外界的财政支持始终是重要任务。
  2002年元旦,柏林市议会关于柏林爱乐乐团地位的新法律生效。爱乐乐团从百分之百隶属于柏林市政府的科学、研究与文化部转变为一个具有相对更大的经营自由度的独立的实体——爱乐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理事会由爱乐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即首席指挥)以及两名乐师组成,负责制定音乐会节目计划、音乐厅的经营、音乐普及教育、乐团成员的利益保护等等。一切决定都必须取得这4名理事会成员的一致同意。在理事会之上设有一个以监督理事会活动的监事会,其成员由柏林市政府文化部的负责人、市议会议员、乐师代表、乐团学院代表、爱乐乐团之友协会代表组成。按基金会的章程规定,这个基金会不是一个以赚钱为首要目标的机构,而要以公众利益为目标。换言之,它既要考虑经济收益,又不能像公司那样以最大程度地赚取利润为目的,而要把促进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从财政方面说,爱乐乐团的大小两个音乐厅的房屋、地皮产权属于柏林市政府,但归爱乐乐团使用。据两位东道主介绍,爱乐乐团自己的音乐会占用率约为1/3,其他出租给别的乐队使用。柏林市政府给予爱乐基金会的补贴目前每年为1400万欧元,可敷乐团预算的一半。据介绍,这笔补贴刚好相当于乐团的全部工资支出。另一半需要基金会通过音乐会收入、接受捐赠等方式自己解决,其中在外巡回演出是收入的重要来源。
  接受政府和各方面的赞助,也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例如每年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不得少于120场。事实上在德国2002年至2003年演出季中总共演出了135场。邀请客座指挥和独奏家与乐团合作演出是音乐界的传统,上个演出季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的就有22人,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指挥家,如达尼埃尔·马伦勃依姆、小泽征尔、祖宾·梅塔等等。
  乐团承担的另一重要义务是面向青年的音乐普及工作。拉特勒爵士认为,音乐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一种基本需要,应该成为人生的充满活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他说,任何人都能演奏音乐,任何人都能以某种方式作曲。自他上任以后,柏林爱乐乐团启动了名为“未来”的计划,乐师们和拉特勒本人深入到柏林的中小学中去解释、示范、演奏作品,唤起青少年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传播音乐知识。此外,柏林若干中学的学校乐队定期在拉特勒的指教下排练作品,交流经验。柏林爱乐乐团正是通过这个计划培养自己未来的听众。
  柏林爱乐乐团自战后以来,以其出色的音乐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成为不可替代的常任民间大使。在德国人心目中,这个乐团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文化丰碑。上个世纪德国的历史几经剧烈变迁,不变的似乎只有这个乐团在音乐界的不容置疑的一流水平。每到历史重大转折的关头,柏林爱乐乐团的旋律总要响起在人们的耳边。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仅仅8天后,幸存下来的乐师就重新建立起联系。5月26日,战后的第一场音乐会就在一个电影院里举行。1999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一次前所未有的从波恩到莫斯科、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盛大巡回演出,感谢四大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成为当年国际音乐界的一件富有政治意义的盛事。发起这次演出的,不是政府,而是乐团的音乐家们。(本报柏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