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7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黄源
  建筑可以成为讨论文化问题时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文化研究对象本身,用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时代主题。作为文化问题,人文精神的讨论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多个主题。
  共和国成立早期在首都北京出现的主要政府建筑和公共建筑需要比较多地代表新政权的形象。设计这些建筑的建筑师大多直接或间接接受了西方的建筑教育,古希腊建筑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用巨型柱廊象征纪念性、对称布局突出轴线中央部分、立面上分三段强调基座檐口以表明严谨的等级秩序——这些古典建筑的设计模式在西方常用在中央政府建筑上,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模式、推动现代化进程时也在政府建筑方面引进了上述建筑模式,人民大会堂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不少建筑师在引进的同时做了大量建筑本土化的工作,一条路子是在传统官方宫殿建筑样式里找寻与新的建筑使用要求和时代主题相适应的“文法”(梁思成语),力求延续表达民族个性。20世纪20年代末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可以说是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更早代表。
  另外一些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多地吸收了乡土民居建筑或者比较民间化的园林中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了一批材料朴实亲切,布局不求完全对称并且力求和建筑所在的自然地形有良好结合的建筑。这个时期对于国外建筑的关注也更多地转向较小规模、较民间的作品。这个时期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运动声势渐大,在经济领域的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里,许多城市的传统建筑和街区成为建设的绊脚石,许多人的故土家园在进步繁荣的许诺下被拆除变成新的现代化地标,这为前面提及的市场化过程中的文化焦虑提供了背景。讨论人文精神,呼唤乡土民居和地方特色成为对这种空间扩张力量的道德遏制。这时的人文精神痛心失落,主张节制,强调平和的田园般的诗意。
  今天对于建筑中人文精神的梳理应该结合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看到不同进程里建筑与政治经济的复杂关系。在当下境况中为建筑的人文关怀注入新的内容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应该是目标所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